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转载】大学室友毕业五年不联系突然来电:要结婚了 去还是不去

原文地址: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50413/3860518.shtml

成都商报记者 蒋麟 张柄尧

如果不是4月7日突然接到的那个电话,对于唐钢(化名),李旭已有一些陌生。

唐钢是李旭大学期间的室友,两人在同一个屋檐下整整生活了四年。不过,毕业后两人再无联系。直到当天接到唐钢电话,李旭才知道,毕业后考上研究生的唐钢已于2013年回到成都,他们两人都在同一座城市。

电话中,唐钢告诉李旭,他要结婚了,时间就在“五一”,特邀李旭参加。去与不去?顿时令李旭感到纠结。和李旭同样纠结的,还包括王忠、宋磊、杨宏伟等其他5位室友。为此,6人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去不去参加唐钢的婚礼,他们讨论了几天,截至昨日仍在纠结……

A

去不去

他们很纠结

读书时很少来往,毕业后从未联系,去了还要送礼。可同学一场,人家毕竟开了口。如果不去,以后开同学会,说不定还会被其他同学笑话。

毕业五年毫无联系

突然接到室友的结婚邀请

4月7日中午,正在眉山新区打理水吧生意的王忠,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中,对方表示,他叫唐钢。愣了一会儿,王忠才想起,这个唐钢,是他的大学室友。两人寒暄几句后,唐钢告诉王忠,他要结婚了,婚期定在“五一”,地点在乐山,邀请王忠参加。不过,两人虽是室友,但自从2010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后,就再没有联系。

当天,和王忠一样,接到唐钢电话的,还有李旭、杨宏伟、宋磊、肖科健等人,就连远在福建的陈文弟也接到了电话。“前面四人都是室友,陈文弟是隔壁寝室的,他经常到我们寝室玩,被我们称作‘编外室友’。”王忠说。

李旭、杨宏伟、宋磊等人也表示,大学毕业后,他们均再没和唐钢联系,“现在要结婚了,突然又冒出来了。”其中,大学毕业后,李旭、宋磊、杨宏伟三人在成都上班。平时,三人也经常聚会。不过,直到接到当天电话后,李旭才知道,最近两年,唐钢也在成都上班。接到唐钢电话后,陈文弟甚至冒了一句:“毕业后一直没电话,一联系就说结婚,太不够意思了!”

李旭回忆,所有室友中,唐钢显得有些另类,“一进校就给自己制定了英语六级、考研等目标。人也有点刻板。”李旭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室友们第一次人均50元的AA制聚会上,“唐钢没喝酒,他以此为由只支付了30元。”

大学四年,唐钢和室友们的交集仅限于回寝室后偶尔的闲聊。“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班级虽然有QQ群,印象中,唐钢从没说过话。其他大学同学结婚时,也没看到过他的身影。”王忠说。

去还是不去?

6人建微信群讨论,很纠结

曾经的室友,就这样变为了陌生人。

接到唐钢婚礼邀请电话后,王忠等人均不知道唐钢目前的职业,连其妻子的名字也不知道。为此,王忠专门建了一个“去不去”微信群,将另5位室友拉了进来,他想像大学卧床夜谈一样,去不去参加唐钢的婚礼,大伙最好能达成一致意见。根据王忠提供的截图,成都商报记者看到,“去不去”微信群里,王忠、李旭、杨宏伟、宋磊、肖科健和陈文弟6人讨论的内容几乎全和唐钢的婚礼有关,在至少12页聊天记录中,李旭、王忠、肖科健、陈文弟四人一开始明确建议不去,理由是以前关系就一般,平时也没有交集,五年都没有任何联系,一联系就是邀请参加婚礼,多半是想靠结婚收点礼钱。

“请帖也没有,就一个电话,各有各的家庭,都在上班,哪儿来时间还去顾及那种倒熟不熟的人嘛。”肖科健甚至在群里反问大家,“这么多年没联系,他在做啥子都不晓得,你不觉得生疏哦?”

宋磊和杨宏伟则建议去,他俩的理由是毕竟同学一场,人家都开口了,看在同学情分上应该去。“实在不行,就当我们几个聚会嘛。”

去或不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截至昨日,6人仍在纠结。不过,有一点达成了一致:不去的话,怕同学误会不想送礼,因此无论去不去,都要送礼。

王忠说,其实大家不差这点礼钱,“归根结底还是唐钢平时没和我们6人联系过,一来就发结婚邀请,让自己和其他同学心里难以接受。”

B

请不请

他也很尴尬

读书时关系就一般,毕业后也再没联系过。请,可叙叙同学情,但又怕怀疑借机收礼。不请,又怕事后被责怪没邀请,自己也会理亏。

妻子邀了7位室友

反问他为何没邀请大学室友

其实,对于请不请大学室友参加婚礼,唐钢也一度陷入纠结中。

和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王忠等人不同,唐钢的人生是另一个轨迹,“我先到北京读了三年研究生,2013年毕业,目前在成都一所学校当老师。由于妻子是乐山人,因此将婚礼地点选择在了乐山。”唐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对于此前和大学室友们的疏离,唐钢解释,有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上面的差异。“由于一心准备考研,从大一起,我就开始准备,并与同样立志考研的钱宇、周俊两名同学走得较近。和室友们的交集大多停留在了日常的寒暄阶段。”

唐钢介绍,钱宇、周俊是自己毕业后联系较频繁的两位大学同学。对于室友,他表示,大学毕业后,由于各奔东西,大家的手机号码都经常在变,再加上自己生活、学业也比较紧张,因此一直没有联系。“直到今年春节开始筹备婚礼时,才从其他同学处获得室友们的手机号码。”

让唐钢下定决心邀请室友,还有来自妻子一方的触动。3月中旬,看到唐钢只邀请了两位大学同学时,妻子小惠(化名)问他:为何没有邀请大学室友?按小惠的想法,哪怕大学室友离得再远,也肯定是被邀请对象。小惠说,自己向寝室的7名室友都发出了结婚邀请,好几个都在电话里一口答应要来。

对于妻子的疑问,唐钢一再作出解释。不过,小惠仍是将信将疑,“你们大学四年,不可能一点感情都没有嘛?要是以后被同学说起,好笑人嘛。”

请还是不请?

一度焦虑 邀请短信写了七八次

就在妻子提出疑问的当天晚上,唐钢翻开了大学毕业照。

唐钢一再强调,邀请室友参加婚礼真不是为了礼金!“请吧,以前感情一般,毕业后大家互相未联系过,怕他们误会自己是为了钱;可不请吧,一来大家四年同学,虽然交往比较少,但感情还是比较纯真。再者,这次婚礼上将有2名大学同学前来,万一以后他们在班级QQ群里说起,又怕室友们责怪没邀请他们,自己也会理亏。”

唐钢介绍,婚期越近,这种因纠结产生的焦虑越发严重。“邀请名单上,室友们的名字反复出现了三次,整个清明假期,我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结。邀请短信写了七八次,但每次临到发送时,老是点不出去,只能放下啃手指甲。三天假期,十个手指头的指甲被啃了两三遍,这还是高三时落下的毛病,一焦虑就啃手指甲。”

最终,钱宇让唐钢下定了决心。4月6日晚,唐钢征求钱宇意见,钱宇表示,最好一一邀请,“可以借此机会叙叙同学情谊,即便同学不来,以后责怪起来错不在自己。”对于唐钢担忧的怕同学误会自己借机收礼一说,钱宇建议唐钢对大学室友礼金能不收的尽量不收,实在推不掉的记下来,以后找个机会加点钱还回去。

小惠印象深刻的是,4月6日晚唐钢洗澡时,在卫生间里哼着跑调的歌曲。“上一次听到他在卫生间里哼歌曲还是去年夏天。当时他刚向我求婚成功。”

唐钢可能没料想到的是,他从纠结中解脱出来了,但现在纠结的主角轮到了自己的室友们。

专/家/分/析

去不去背后的

中国式尴尬

对于这场婚礼背后的尴尬与纠结,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陈华表示,这是一种中国式尴尬,“是中国人的一种群体性心理现象”。

陈华表示,目前中国整体仍处于一种关系社会、人情社会,“在一种关系社会当中,人脉往往会成为个体炫耀的一种方式。如果人脉关系不足,就会邀请一些关系不是特别热络的人参加。”

对于这一现象,陈华认为这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相关。“中国人一直被灌输的是一种集体观念。有句俗话叫‘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中国人强调同窗情、战友情,其实就是一种集体观念的折射。这是因为大家都习惯性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和归属感。社会评价甚至会因此认为,生活中缺乏朋友的人,就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被社会排斥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朋友中非常有号召力,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由于对人脉、关系过于看重,也使得中国人容易被人情世故所累。”对于解决这一问题,陈华表示,国人需要文化心理重建。

去不去? 这道选择题你怎么做

1

要去的话,只是顺便吃个饭罢了,还是捧个人场吧。

2

如果实在不想去,找个借口,推了。

3

只要人家请你,就应该去。毕竟同学一场。

4

结婚一般都是要送请柬的,哪有电话通知的?看来你们关系很一般,这样的话可去可不去。

5

找不到合适理由拒绝就去,以后见面机会多,而且你还有机会邀请他的。

6

既然邀请了你,他起码是有心意的,至于送多少红包,看自己心意。

7

看实际情况吧,他可能觉得不邀你,邀了别的同学,怕到时你知道了不高兴也是又可能的。

8

同学一场,人不到,礼还是要到吧。

9

感情不怎么样就找个理由推脱算了。

0

假如去了,相信会遇到很多老同学,就看你怎么看缘分这个东西了。

去不去? 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

多年前同一个教室上课,不过是一种机缘。时光飞逝,每个人都有了很大变化,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去不去,或许可以取决于你是否决定将来彼此走得更近?是否能够发展出有共同价值观的圈子?

从关系到圈子

■张丰

中国人爱称自己的国家是礼仪之邦,婚丧嫁娶的礼仪非常繁多,其中的人情往来,不是当事人,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敏感。我曾见过爷爷留下的“人情簿”,上面记录了各种人情来往,有些人情债往往到父亲这一辈还在还。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情”观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都市人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比如老乡、同学、同事、亲戚等等,很多关系的形成,往往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同学遇到难处,是否有义务伸出援手?作为同学,所承担的责任是否就应该比对普通陌生人多一些?要知道,所谓同学,不过是因为在录取时碰巧被招生办的人抽到了一起而已。

这种偶然的链接,并不必然产生牢固的关系。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更容易找到和自己价值观接近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圈子”。有些人对借钱给亲戚会产生疑虑,但是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一个微信群却可以众筹做生意。深入地交流,所产生的信任度,有时候会超过传统的血缘关系。

从“关系”到“圈子”,显示出在信息时代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过去,人们提倡“日久见人心”,是因为交通和通讯不便,人要相互理解到一定程度,必须很长时间才行。而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交流,要成为“知己”,已经不需要太久。不久前,与我同处一个微信群的两位朋友,分别在广州和北京,但是却在各自的家中通过视频向对方敬酒,两人各自喝下半瓶白酒,并赋诗一首。这种新型的交往,是“圈子”的典型特征。

不熟或多年没联系的同学结婚,到底该不该去参加婚礼?是别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多年前同一个教室上课,不过是一种机缘。时光飞逝,每个人都有了很大变化,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你是否决定将来彼此走得更近?就目前的了解而言,是否能够发展出有共同价值观的圈子?
(编辑:songshaohui)
——————————-分界限——————————
这篇文章我看到的时候很有感触,一直在把自己带入其中,想象如果是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事实上,在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更觉得有必要转载过来,很有可能,我五年后也会重新再读到自己转载的这篇文章,我五年后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不知那时会做何感想!

P.S我真的不经常转别人文章,搞不好还落得个侵权的名,如果格式有什么不规范,还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