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菜市场情缘

最近一直在听播客节目《厨此以外》,这个节目对我个人而言蛮治愈的,说的都是茶米油盐的事情,聊的都是萝卜白菜的话题,总能让我从其他的事情上抽身出来。后来这个节目的主播出了本新书,叫做《谁来决定吃什么》,一激动就买下来了。闲来翻看几页,同样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包括播客,书在内,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其实还是始终如一的。今天想聊的话题就是菜市场,在书里面,作者也多次提到去逛菜市场,去跟菜农讨价还价。我也会想起我自己逛菜市场的经历。

我其实很早就开始逛菜市场,一开始应该是村里的集市,跟着老妈一起逛,那个时候只是小学,对蔬菜水果啥都不懂,只关注到了人,就知道走在大街上,总有熟悉的面孔,老妈也会热情地跟人家打招呼。而我呢,也会被老妈要求叫人。后来,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也曾经独立去过集市,不过不是为了买菜,而是为了买书,那个时候,每逢赶集的日子,就会有卖童书的小贩来到集市,在卖衣服的那趟街上找一个摊位来卖书,我在那个时候,买了很多本童书,包括成语故事,儿童三国演义之类。

后来我去到了隔壁村子上初中,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老妈便会在一早晨告诉我放学的时候,去卖些什么什么菜回来,她好像太忙了,没有时间买菜,而我却可以顺路买菜。不过其实可能一周也没有几次,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买菜。至于我开始做饭的时间,那就更加久远了。这个时候买菜,最常买的就是黄瓜西红柿,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的物价大噶就是西红柿2块一斤。时至今日,也仍然能够看到一两块一斤的西红柿,只是似乎西红柿没有那时候好吃了,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2008年,国家开始施行限塑令,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我,以为同样的政策也会在我们这个农村的菜市场实施,去买菜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这样,卖家把菜放进塑料袋里,也并没有额外收费,递给我就让我走了。我满是惊喜,却又有些惆怅,惊喜的当然是没有额外收费,惆怅的是我们这里似乎很落后,政策传达不到这里。我也是后来才意识到,所谓的限塑令只在大超市起作用,甚至连一线城市的菜市场也不可能严格执行。所以,这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好处。我也一直感慨,初中的时候,算是给家里做事情帮忙最多的时候,不光买菜,还会去倒泔水,跟父母一起干活,此后由于学业日渐繁忙,工作在外等等原因,就少了这些活动。这十多年很少再服务于家里,也因此,在老妈那里又留下一个从来没有让我干过活的印象。

初中之后,的确有十几年未曾买菜,再要去买菜,就要追溯到开始和老婆同居的时候了,那个时候,我们居住在北京东南四环边上,位置还算不错,周边有商超,可是就是没有菜市场,楼下的菜点自称是新发地便民服务,但是其实价格一点也不便宜,但是毕竟就在单元楼下,实在很方便,于是也时常会来这里买菜,因为这里只是个小小的菜店,可供选择的实在有限,其实也感受不到多少买菜的乐趣。因而后来也会时常使用叮咚买菜,每日优鲜这类APP来买菜购物,图的就是一个方便快捷。及至后来在北京又换个一个住处,也仍然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菜市场,那个时候岳父岳母时常来北京,总是会带过来蔬菜水果和猪肉,很多时候,他们来一次,就够我们吃一周的,很少自己下楼买菜。乃至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还有居委会送的西葫芦西红柿等蔬菜,也会在群里购买肉类。印象之中,疫情风控最严重的时候,叮咚买菜,每日优鲜上的菜都被一抢而空,运力严重不足,如今看来,却似梦一般。总之,我在北京似乎没有逛过菜市场,之前看窦文涛的节目,听他提到过三源里菜市场,听说那里很大很大,是北京最大的菜市场,可以买到很多平时见不到的蔬菜,我一度对此很是好奇,然而搜了一下导航之后,却发现这个菜市场的确离自己住处实在太远了,便没有再去过。而你要说我没有去过菜市场,好像也不对,当时我们的住处距离大洋路市场非常近,估计也就是1公里的距离,大洋路市场是当时北京第二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因而我们有一阵也时常来这个市场光顾,他说是批发市场,但是也可以散卖,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当时买了一袋土豆,8毛钱一斤,这一带大概10块钱的,后来回到老家,亲戚朋友问我过得好不好,北京物价高不高,我还拿这个举例,来表明物价便宜,不过后来也被老婆反驳,说我拿极端例子来说事,咱们又不总去批发市场,大部分时候买到的还是很贵的。大洋路市场,可能是在北京我遇到的最接近我印象的菜市场了,我们在这里留下过一些回忆,我和老婆两个人骑着电动车过来,把车停在一遍,就开始逛街了。当然,我们不光会买蔬菜,也会在市场里面买饮料水果,总之,也是应有尽有的。

来到天津之后,我的确感觉到菜市场在我的生活中,有了一席之地,以往在北京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菜市场的存在,它可能是超市的一部分,也可能是APP里的一个页面,但是并不接地气,但是来到天津之后,它的确更鲜活了。也正因此,我在去年的总结里写道:

天津的生活慢慢开始习惯,每天要去趟菜市场买菜,菜市场距离不远,就当是散步活动了,因此也不需要每次都买太多菜,够吃一两顿的就行了。因为我每天都要出门买些东西,捎带手就会买些橘子梨之类的水果,这是以前的我未曾有过的体验,老婆看在眼里,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做“大姑父”,因为她的“大姑父”就是特别爱上大街上买买买,我跟她解释我现在喜欢买买买,当然是因为这个过程很接地气,很好玩,另外在老家的时候为啥不这么做呢,因为总能碰到认识的人,还都是自己的长辈,让我在大街上买菜还是拜年呢。

天津人说的“早市”其实就是“菜市场”,天津的“早市”遍布全市,我关注过一个”姐姐“,她做的自媒体账号,内容就是去分享她自己去各个早市的经历,拍一拍各个早市的大小,菜价,时令蔬菜瓜果等等,拍了可能有一年多了,也很少有重复的,我在她的视频里,也看到了我们住处附近的早市,也在她的视频里,发现了另外一个距离较远,但是更大货物更加齐全的早市,于是我后来也时常去那个早市逛。那个早市的确不错,我往往是周末走路过去,就当是遛弯了,周中则是骑电动车过去,买完东西回来最多也不过八点半,休息片刻还能赶上早上的例会。逛早市的人,年轻人也有,老年人居多。早市入口处有几个老者,卖一些声称是自家种的黄瓜番茄辣椒之类,我买过两回,那个黄瓜弯弯曲曲绝对不似超市里卖的笔直鲜嫩的黄瓜。然而后来也很少再从这里购买,理由则是因为他们中有几个,总有一副看人下菜碟的样子,看到我一个外地年轻人,便将价格太高了。我当然不愿意受到这种伤害。

天津的早市,我也是认商户的,在离家近的早市,我常常光顾蔬菜品类比较齐全的老夫妻,老夫妻看年龄总在七十岁开外了,可能他们是这个早市卖菜的商户里岁数最年长的了,我大概也是出于尊老,总是会选择来光顾。扫码可以知道,这个老汉叫做老大,听口音则是山东口音,看着面相就很敦厚,也总是让我觉得亲切。还有一个卖豆腐的老者,也是我时常光顾的,我总是会买他家豆腐,偶尔还会买豆芽菜,油面筋,豆腐丝这些,他平日里一个人完全应付得来,不过年前那阵,大家都在准备年货,他家生意爆火,他就把女儿找来,一起帮他卖豆腐。在离家远的早市,我常会光顾一家卖各种辣椒的小摊位,小小的摊位摆放着五六种不同种类的辣椒,价格却差不多,你可以一次拿不同的几种辣椒,用同一个价格来算钱,一次能够买到这么多种辣椒,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辣椒拼盘。卖辣椒的是一个中年姐姐,人也比较爽朗热情,因而更喜欢来这里购物。

早市不同于超市的是,早市上的卖家对于买家更像是活生生的人,立体而鲜活,只要你一个早市多去几次,你总能见到几个熟悉的卖家身影,他们或者吆喝,让你记得。或者你在与他们询价攀谈中相识,总之,都有个熟悉的过程。超市却并不是如此,一个超市好像去再多次,也不记得超市的员工长什么样子,我想这便是早市的有趣之处。就在今天,我听到一个早市上卖水果的小贩吆喝:快来买我的大苹果,好吃不贵,别让我着急了,快来买呀。。这句别让我着急,实在好笑,符合当代互联网的传播。不过,我并没有买。

也因为经常逛早市,总能见到一些不常吃到的食物,见过太多次便想要尝试一下,比如最近几个月,我们吃了好多次大虾,其实虾的品种倒是也不太懂,但是在问价过程中,当发现价格越来约低,就开始入手了,于是在50块3斤的时候买了几次。类似的还有梭子蟹,也是类似,都是看到早市上有货了,总觉得是个稀罕,便出手了。天津人说,借钱买海货,不算不会过。这也算是有些体会了。海鲜也算有它的体系的,就如同前面所说,我其实也很难区分对虾,基围虾,大明虾,斑虾。至于螃蟹,还有各种螃蟹分类,当然,我因为之前嘌呤高,一度是拒绝使用太多海鲜类食物的,所以虽然相比于来天津之前已经多吃了很多海鲜,但自觉还算克制。

而说起来食材的细分,我也总是闹笑话,各种鱼我并不晓得名字,这也就罢了。之前有一次,去前面说的老大“大爷”那里买小葱,我指着说着“小葱怎么卖”,那个老奶奶就纠正说,这不是“小葱”,这是“香葱”。言外之意,这种葱价格更贵,品质更好。类似的事情也发生过很多次,总是张冠李戴,还好摊主还总能耐心解释。

其实远程工作之后,和真实世界的人的接触比较少了,早上逛早市是这样一个机会,我也很乐意去接触,也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理解的幸福生活忙碌着,奔波着,对我也是一种慰藉,大家都如此,我还有什么可不开心的呢,虽然前途未卜,虽然压力还蛮大,但是我也还算年轻啊。所以,我真的还蛮乐于逛菜市场的。而这种逛菜市场,相比去服装市场之类,对我这种人似乎更加友好,很少会需要讨价还价,不需要太耗费心力。简简单单几句话,完成一桩购物,也是不错的体验。相比之下,超市则显得更加冰冷无趣了。

希望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在菜市场能练就一番挑选食材的好本领,这当然也是需要训练的,很多食材价格虽然便宜,但是它可能也就是值这么多钱,并不新鲜,很多食材则能够做到物超所值。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也是我蛮好奇想要进步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