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映,我的微博也被它刷屏了。碰巧之前曾经在Google plus上面看到有人分享的电子书,内容也很丰富,将一些或者有所了解,或者看着名字舒服的书放到了我的Google book的书架上,其中就有韩寒的《1988》,其实当时自己不过也就从那几百本书中挑出了六十本,其中就有这一本,至于为什么是有这本,大概是因为名字不错。因为,之前的确对于韩寒并不太了解。
对他的了解,最近的认识是颇为让我反感的。我在微博上说过,感觉他身为一个作家,那么高频率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不免有炒作之嫌,何况又担上了所谓国民岳父的称谓,于我看来,总是有些哗众取宠的。
不过,抛开最近的认知,曾经对他还是颇有好感的。比如在我12年初还曾经发过一条微博,对他和方舟子的争论,表示了对他的支持。当然最大的好感其实是来自那一篇著名的《杯中窥人》,当时身处高一的我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当看到这样一篇文字(当然还有他的创作背景)十分惊诧,总觉得作者甚为了得。段时间内想到了那样好的创意,又在那样好的创意之下能够用上那么多冷僻的典故,实属难得。不过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都不太认同他在文中涉及的思想,只因为其文字使我们震撼。
之后是看过他的几篇博客,印象中有两篇,一篇写到了他曾经也是农村娃,虽然是上海郊区,看到了当年的小伙伴们混得并不怎样,有的还去了富士康,又感慨地批评了中国的用工制度,以及城乡发展问题。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韩寒同学是一个略微左的人,有时评的东西,但写的不过尔尔。还有一篇的他的这个自我宣传,说到了他的赛车生涯如何,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原来他还是个赛车手(或许以前就有了解,但印象并不深刻)。
而抛开这所有的感觉,当我阅读《1988》时,仍然是觉得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这并不同于我之前读的绝大多数书籍,能够让我产生联想的是同样有些晦涩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个小说,能够让读者接连不断地读下去,我总觉得无论其思想性有多差它总是成功的,更何况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回味一下,这本书能够吸引到我,是一个妓女和一个浪子之间的故事?是一个浪子和一个戏子之间的故事?是一个孩子和另外几个孩子的故事?好像都不是,事实上,倒像是这样几个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了一起,然后一个意外的结局。至于小说中所要传达的,其实真的很多,如对于妓女的重新认识,如对于社会的丑恶揭露,如生活飘忽,爱情飘忽等等,一部小说可以承载的很多,可以回味的也很多,因为它是一个故事。就像我们更愿意看电影而不太愿意看干巴巴的说教一样。
看完这本《1988》,猛然对于韩寒的文字有了兴致,于是本想再翻出两本他的其他书来读读,却偏巧又在那人分享的电子书中找到了韩寒作品集,此时又想到某同学买到了一本书,名叫《韩寒全集》,实在可笑,人还在世,还很年轻,以后还不知要写多少文字,那本书竟叫做《韩寒全集》,这盗版实在可笑了。
于是开始阅读这本作品集,里面有他的几篇早期的小说和杂文集,没有看到我之前看的《1988》,而《1988》是2018年出版,大概也能够推测出来这本书的内容的大概创作时段。
第一个《三重门》正在读,其他两个长篇没有读。只是先读到了他的杂文,早期的说中国教育制度的很多,甚至于他15岁创作的那篇《傻子》也有很多讽刺教育的东西在里面。后来陆续谈到了很多教育问题,我仍然觉得有些观点偏激,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是第三类人不愿意做中庸之人。于现在的我看来,我并不关心中国的教育,或者说已经烦了,高考制度就在那里,我没有办法改变,而村子里面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想要从村子走出去真的挺难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离开了那样一个境况就不再理它。而韩寒,因为他特殊的成长经历,他批评中国教育是合理的,但于现在的我看来,彼时的他略显幼稚。后来的博客更多地说了中国的社会现象,对之或讽刺或批判,只是毕竟是杂文,不可能写的太过模糊,看到了就知道你要说什么,总觉得不够痛快,没有意思,,权当是无聊时的阅读,可有可无罢。
不过仍然能够从他文字的字里行间看出来作为一个文人的傲气和风骨。能够看出一个作家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转变,能够看出他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其实如果非要拿韩寒来找个人对比的话,我倒是觉得他很像罗永浩,都是没有高学历,都是比较支持妓女的,都是比较左的,所不同的是罗是个胖子,韩是个瘦子。
最后,回到电影上面来,从看过《后会无期》的人那里听到说,这部电影中的很多情节是和《1988》中的桥段很像的。而韩寒自己也曾经说过《1988》是他自己最好的一部小说,我没看过他几部小说,不予置评,但是看了这部小说 ,觉得确实还是不错的。如此,推论,电影应该也不至于太差,至少会比《某时代》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