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为什么感觉三国演义前半部比后半部精彩(知乎回答)

这个是我在知乎上关于此问题的回答,如果你觉得不错,可以到此: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294334/answer/39797625 点击赞同或感谢(前提是注册了知乎)


正好又趁着春节假期把《三国演义》 之前印象不深的回目又重新看了一遍,看到这个题目,倒是索性来回答一下。

首先,说一下,我对于前半部后半部的理解。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前60回和后60回的比较,我更愿意把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来作为前后两部分的分界线,因为到了第八十回这个时间节点上,三国的两个国才终于产生,这个时候汉献帝在位32年(八十回禅位诏书中有提:朕在位三十二年),加上之前十几数年的诸侯混战,四五十年的时间和后来三国整个历史时期的时间基本相当。这样你也会发现,其实这本书虽说叫《三国演义》,但 其实真正写三国这四十几年的事情的也只有四十个回目,罗贯中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了写前八十回的后汉部分。当然这本书叫《三国演义》自然有道理,其中一个原因,没有后汉时期的逐鹿中原,哪有后来的三分天下,当然在我看来,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英雄。这个我稍后会具体来讲。

当然这只是我的划分,我也曾经看过一个分法,是以诸葛亮死为分界线,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前半部分是前104回,后半部分是后16回,这个分法也有它的道理,诸葛死后,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在蜀汉这边了,整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已经远去。

好吧,假定按我的划分前八十回为前半部分,后四十回为后半部分。我们来看看前半部分的内容,我刚才提到过,我这次重读三国,将之前不熟悉的章节回顾了一下,具体说来,实际上就是后面四十回。因为即使我们读过三国之后,但是在平时生活中,还是能够遇到很多与三国有关的文艺作品来让你回顾它的部分。比如戏曲里有大量的三国戏(虽然年轻人很少看戏)相声里面有学唱类的作品,比如电影作品里有大量此类题材,比如吴宇森的《赤壁》,你会发现确实很少有将诸葛亮死后的章节改编成其他的艺术作品的。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复和坚持的过程,那么在我们长期的重复地接受某些艺术作品对《三国演义》某个桥段的改编的时候,这种印象,想不深刻都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战,你甚至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面学到过这个故事。

那么为什么被改编的文艺作品的数目在前八十回的次数明显多于后四十回(不是简单2:1的比例关系,是大大的超过),如果说后四十回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被大规模提及的其实就是失空斩和黄忠老爷子的定军山了。(失空斩的情节在三国演义的95,96回两个回目),再找就实在找不出来了。反观前八十回,我能够不看书就随口说出来的情节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三让徐州,吕布辕门射戟,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关云长单刀赴会,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三打祝家庄(呵呵呵)等等,总之,所有的这些我都可以记忆犹新,如果让我说说某一个桥段,我也能说得有板有眼,至少大概的情节是能够串起来的,但是后四十回呢,尽管我刚刚看过,也只是大概的了解了是关羽先死,关羽死完曹操死,曹操死完张飞死,张飞死完刘备死,刘备死完才终于将局势稳定下来,诸葛亮先是六出岐山,无奈对方有司马懿,然后诸葛死完孙权死(108回孙权去世),至此原来的所谓英雄时代的人物全部死光光了(赵云,马超,黄忠也都先于此去世)。好像《三国演义》有点像《红楼梦》,虽然《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本人所写,但是即便是曹雪芹本人所写也难离由盛转衰的事实。《三国演义》也是如此,前八十回,英雄们正当壮年,后四十回,英雄们终归黄土。

前面说的那么多,总结起来就是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精彩是因为,「前半部分出英雄,后半部分英雄凋暮,」那么怎样界定英雄呢,我们自然是要用一般的价值观来衡量了,忠信仁义智这些标准,你会发现,前八十回,关公,张飞,诸葛孔明这些刘备手下,乃至于周瑜,鲁肃,陆逊,诸葛瑾这些孙权手下,以及夏侯渊,夏侯敦,曹仁,曹洪,郭嘉,许攸等曹操手下,个个都算是人才了。手下强,主公也不弱,便是刘备,曹操,孙权(孙坚,孙策),那也是当世的豪杰了。可是你再看后四十回,除了老的老死的死,不停地三国之间的几乎没有什么智谋的战争(相对于前八十回诸侯混战时期的确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智谋了,前八十回因为诸侯太多,所以往往有各种借你而牵制他,各种计谋层出不穷 ,典型的是袁术打刘备,吕布从中周旋,这样的事情在三国鼎立的时候是断然不可能产生的)。后四十回拼的更多的是当权者是否足够英明,曹丕死后曹氏政权的当权者实际上已经从曹转移到了司马氏,而司马氏恰好在这几十年人才辈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最终坚持到了最后。(如果三国能够再僵持二十年,恐怕情况都不是那个情况了,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据说也是个傻子嘛,此是历史不做讨论)反观蜀汉政权,刘备死后继任的是刘禅,任用黄皓,荒淫无道,想让他来统一中国,岂不难乎。再看东吴,孙权死后,孙氏政权动荡不安,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只能寄希望于手下的大将军如诸葛恪,孙俊等人,一旦他们有了变化(起异心或把持朝政娇横跋扈),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而像诸葛恪,孙俊这些人本身也没有司马氏这样的统治力和教育能力,所以可想而知,最后是谁能够一统天下了。那么抛开当权者的英明智慧与否不谈,再看看各国都有哪些征战之人,蜀汉这边诸葛死后,便是张关的后人,可惜也与他们的祖父实力相差甚远,姜维倒是有智,可是其智比不上诸葛亮,且遇到一个昏君,难怪后来司马昭都说,便是诸葛亮在世也无法挽回这个败局(119回,后主乐不思蜀后有此话)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1前八十回是英雄们奋斗闯荡天下的时代,后四十回是英雄们死去,拼后代人品的时代。
2前八十回是诸侯混战,诸侯间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的时代,后四十回是格局形成,拼后代人品的时代。
3前八十回剧情百转千回,后四十回,仍然是拼后代人品,剧情相关单一。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事实上这本《三国演义》的剧情还不都在罗贯中本人的写法上了。如果他想写,他也是可以把前后两部分都均分到60回的,他是可以把后半部分的剧情写的更加详细的,他是可以把后半部分制造出来几个像样的英雄的吧。但是对比一下,四大名著里面的《水浒传》,《红楼梦》,也同样给我一种很类似的感觉,前半部分精彩,后半部分没落。这是一种大势,由盛及衰的大势,假若《三国演义》的前后两部分同样精彩,那还有什么味道啊。


这个是我在知乎上关于此问题的回答,如果你觉得不错,可以到此: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294334/answer/39797625 点击赞同或感谢(前提是注册了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