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很早就知道这本书,2013年的时候最开始使用豆瓣来标记「想读」「读过」的书的时候,就已经将这本书标记成了「想读」,想读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来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名气大,毕竟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二来,这本书讨论的话题我很感兴趣,「政治得失」是个很大的话题,能够一览这样的话题,对我而言也很有趣味。然而尽管我2013年就已经将这本书标记了「想读」,却直到2016年的最近,才终于把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读完,倒还觉得时机恰到好处了。
全书的前言已经介绍了,这本书是作者钱穆先生的演讲稿,因此语言上很是平实。内容上,因为是演讲稿,所以也没有大书特书,往往很是简洁明快。这本书分为几大部分,按照汉,唐,宋,明,清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几个朝代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选举制度,边防制度等,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考虑钱穆先生写作此书时候的年龄和时间,尤其是这本书进行到讲解明朝的时候,说到选举制度的时候,讲到孙中山创立民国的时候采用五权分立的制度,其中这一权就有选举权,可见选举权的重要性,然而满清政府却不管不顾,将科举制度废除了。在这里,钱穆先生态度很是鲜明,其一是对选举制度的肯定,其二是对孙中山的肯定,其三则是对满清政府的不满。钱穆先生行文之中一口一个民国如何如何,总让我以为此书成书大概会在1930年代,也看到这本书里面说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事情,便猜想至晚也不会超过1945年了,然而,当我读完整本书,来看书结尾的钱穆小传的时候,才知道钱穆先生是大约1950年写成的这本书,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时候民国已经结束了,但是显然,钱穆先生并没有那么觉得。
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中国不是自秦朝以来一直不变的封建专制制度。我们很早就从历史教科书上面了解过,中国自秦朝实现了大一统之后就一直是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只是也会在介绍某个朝代的细节的时候,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央集权越来越严重,地方政府的权利和相权越来越薄弱,书中的这个观点从现在来看,对我而言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了。我只是很好奇,在60几年前,是否这个观点具有十分强大的开创性呢?中国并不是一直以来就是专制的,甚至秦朝以来其实中国已经远离了封建,然而近代以来,包括某些党派在内还总是会拿古代的「封建」来说事,证明现如今的制度的优越性。
本书中,另外一个看点是,钱穆先生对于清朝的看法,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出来钱对于清朝是丝毫不待见的,很鄙视的。他认为清朝是氏族专制,这样的氏族专制也就注定了清朝不能够产生一个君主立宪的制度,倒也是有几分道理的。他在这本书中,批评清朝的统治是心术多于制度,历史上的汉唐还可以说是平等的制度,而清朝的制度则是不平等的满人最高,次之蒙古人,最后才轮到了汉人。另外,他也一直在行文之中将中国人和满人刻意地区分开,更是显示出鄙视。我觉得这也并不奇怪,毕竟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清朝垮台实在是太近了,但也不得不说,这一部分,实在谈不上特别客观了。满清政府在我看来当然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他们的政治清廉程度,他们的民族政策等,比之明朝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明朝的滥用阉党,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等等事,说出去真的很丢人了。
读完整本书的核心内容,看来书后面的钱穆年表和钱穆小传,整体而言,确实佩服民国时候做学问人的定力和风骨,社会制度上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说到做学问人的定力和风骨,钱穆先生本来只是一个小学老师,后来慢慢地成为了中学校长,期间发表过一些文章,将近十年的时间是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后来蒙人赏识,进入大学教书,这个放到现在其实也是很励志的故事了。一个初中毕业的人最后成为了大学教授,耶鲁大学名誉教授。而从整个社会看也是这样,整个社会不像是现在这样只有「高考」或者什么「自主招生」这可怜的几个途径来作为上升阶梯,社会表现出来很大的宽容。最后,还是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当年钱穆先生没有去香港,他的下场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