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晓松奇谈拾遗六之白衣飘飘的年代

#本期无话
看到一篇文章,感觉写得特别好,推荐给大家。
以下为节选:

#白衣飘飘的年代

1988年,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住宿被分配在26号楼614室的一个下铺。两年后,他从清华退学,在校外和分别来自各个高校的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组建“青铜器”乐队

当时的乐队主唱老狼回忆说:“高晓松那会儿刚刚从清华退学,然后组织了一个大学生的摇滚乐队。当时他们乐队缺主唱,我也是通过朋友介绍,参加了这个乐队。我俩第一次见面约在南礼士路那边的一个建筑设计院的门口。印象当中他不拘小节,留着那时候比较文艺气质的长发,挺帅挺能说话的那种。”

这是个典型的“地下乐队”,吉他和贝斯都不超过一百块钱,鼓槌用刷子把替代,音箱是用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改装而成,整个乐队最值钱的资产是键盘手赵伟从家里偷拿出来的一台3万块钱的合成器。“都不用效果器,直接就是失真的。”高晓松回忆起当时的窘境。后来主音吉他手戴涛在北京邮电大学的女朋友发动宿舍全体女生捐助了乐队400块钱,这才买了第一台音箱。高晓松至今觉得那400块钱对乐队的意义重大,他和戴涛从西单买了个硕大的音箱,一人推着自行车,一人扶着音箱,从西单驮回清华大学。“下午四五点钟一直推到夜里,中间快到中关村的时候,都已经累得不行了,音箱从后座上掉了下来。戴涛拿自个儿脚去垫了一下,给砸得都那样了,但还是觉得特幸福。”

鼓手蒋涛说,“现在回过身来看,可能有很多当时的一些因素促成我们的相识与合作,但肯定没有任何的功利主义,就是那种青年的激情。”

随后的日子里,高晓松和老狼去了一趟南方。在海南的海口演出完之后,高晓松不想再回去,老狼只好独自一人回京继续完成学业。高晓松则“流浪”在南方,去广州,跑厦门,他在厦门大学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写出了歌曲《同桌的你》。

“他在厦门写的这些歌,我觉得可能跟他离开学校的那个经历也有关系,就是他可能多多少少对学校生活有一些怀念吧,然后就有这些歌。”作为高晓松歌曲的主要演唱者,老狼见证了他许多歌曲的创作过程。

1993年夏天,清华大学88级无线电专业毕业(当时学制5年)。高晓松同寝室上铺的兄弟钟卫东给他打了个电话。“他说明天咱们班毕业,所以全家,就得全家福似的,全得到场。”彼时的高晓松已经离开校园两年多了。接完电话他跑进厕所,出来后对着屋里的老狼说,我写一歌,就是刚才那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这些歌曲后来被时任大地唱片公司制作人黄小茂选中,录制成专辑《校园民谣》。

在唱片发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高晓松和老狼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火了。有一次,他俩去看球赛,突然间发现观众都不看球而是盯着老狼看,然后抓着签名。随后,唱片公司开始安排演出和出席颁奖典礼,“演出特别火,颁奖全是第一。”老狼回忆,这也是他大丰收的一年,先是以歌手的身份签约了当时最好的唱片公司大地唱片,并在同年登上了中央台94大学生毕业晚会。当时晚会的主持人是杨澜与程前,而何炅等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也在那晚涌现,从此脱颖而出。高晓松因为歌曲《同桌的你》一夜成名。

1994年,也是内地流行音乐新人爆发的一年,后来被称为流行音乐史上的94新生代。这一年出现了老狼、郑钧、潘劲东、黄格选、林依伦、谢东等等。毕业于南开大学的詹华正是在这一年入行成为了歌手郑钧的企宣。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认识了高晓松。“第一次见他是在北工大的演出现场,老狼去唱歌,他弹吉他伴奏。”校园民谣红了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多有交集。那个年代唱片公司的工作人员和艺人关系平等,互为朋友。郑钧、詹华、高晓松和老狼们经常厮混在一起,去酒吧或是吃饭。

“那时候大家比较单纯,又都年轻,精力旺盛,没有那么多事情牵绊,经常聚一起,一高兴就拿琴一起唱歌。”詹华觉得那个时代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没有生存和钱带来的压力,每天都活得很开心。

1995年,老狼发行了新的专辑《恋恋风尘》,高晓松因为对新专辑的意见不同而与好友老狼决裂。“在西便门的一个酒馆里,掀桌子,砸椅子,自那之后就不说话了,那会儿膨胀得容不下任何人跟你说你不对。”

随后,清华校友宋柯从美国留学归来,拎着一箱子银首饰四处推销。在赛特的店没开多久,就被高晓松撺掇着成立了麦田音乐。公司第一批的签约艺人里有高晓松早就发现却在其他唱片公司怀才不遇的“天才”朴树,还有好友叶蓓。同年,高晓松的音乐作品集《青春无悔》出版,其中《模范情书》、《青春无悔》、《白衣飘飘的年代》等歌曲在各大校园内被反复传唱,他再次成为街头巷议的高光人物。詹华至今仍念念不忘这张专辑,他认为那是高晓松巅峰时期的作品,是内地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

1998年,高晓松一整年没有工作,他背着行囊在世界各地旅行。“第一次经历了很不一样的生活,最大的感受是去看了很多海,觉得哪怕所有的钱都花光了也没关系。”这段经历被他记录在随笔《处处是海洋》当中,却并没有发表出来。年底,在北京一家叫“不插电”的酒吧里,高晓松陪同一个澳大利亚乐队时遇到已经两年没有说过话的老狼。当澳洲乐队问高晓松年轻时有没有做过乐队时,他回答:原来也做过乐队,有个主唱很好,后来一起成名,再后来又因为很多事情不说话了,就是坐在我背后那桌的那个人。听见对话的老狼随即举起酒杯走向高晓松,俩人一笑泯恩仇。

次年,高晓松拍摄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那时花开》,周迅、夏雨和朴树成为他电影的主角。这部直到2002年才通过审查的电影和他的音乐一样记述了青春岁月的故事。“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人看到过周迅二十几岁最年轻时候的样子,因为她那时演的电影全没通过,《苏州河》什么的。她最年轻的时候、最好的时候反正都没通过。”2014年4月,高晓松编剧且监制的电影《同桌的你》上映,制片方承诺票房过3亿就重新放《那时花开》。“我觉得重新放也行,搁着也行。”最终,《同桌的你》总票房4.8亿。

周迅的表演时隔多年依旧深深地印刻在高晓松的脑海里。他说:“导演在监视器后面看这个演员,通常都是爱上这个灵魂,明知道她是演的,你真爱她。你看到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看她演的。周迅能演空气,空气是找不到原型的。那个镜头,周迅演得特简单。夏雨在后面,她替夏雨写信给女朋友。夏雨说了一句她就写一句,我说夏雨会在你背后说一句我爱你,当然这句话明显是对你说的,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他对他女朋友说,让你写在那个信里。我说这个时候你要是感觉到你听懂了,就抬头看镜头,就像看着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或伤感的爱情一样。周迅表现得特别沉着,说什么她写什么,夏雨停顿了以后,突然说,我爱你。说得特别快,演出了那种少年的不沉着。然而周迅就特别沉着地写,“我爱你”,笑着写的。突然一抬头,盯着镜头,盯着镜头看就是盯着我看,一下子就看穿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可能未来很多年,都会回头看这个时刻,看少年时候最美好的时刻。我试过很多次让演员看镜头,周迅表现得是最好的,她的温度最高。”

高晓松正在筹划中的新电影《林徽因》(暂名),准备再次与周迅合作。“我一直跟她有聊,因为她演过林徽因,大家也比较认同。”

白衣飘飘的年代终究一去不复返。大家各自奔忙,不再一起玩乐,更多的时候是工作上的交集。高晓松在那个年代成名、成功,也构成他的自信和特立独行。他开始越来越多地表现自己的“不在乎”,他负担着盛名,也为这个盛名所捆绑。意识到自己“肥胖”后,高晓松开始减肥。

原文链接: http://news.ifeng.com/a/20140708/41065908_0.shtml?tp=1405180800000#_share=sina
下面是歌曲《白衣飘飘的年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