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在14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在豆瓣上写过一篇小文《我为什么不用微信》 ,后来又将它转到了知乎上一篇答案里,当时我为自己不用微信给出了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我微信朋友圈里面没有多少优质的朋友和信息,而这样的发言也很意外地在豆瓣和知乎上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共鸣,纷纷表达了赞同,而时隔一年半的时间,我重新频繁地使用起了企鹅公司的这个产品,其原因又是为何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我重新使用微信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班主任要安排实习,他自己频繁地使用微信,于是就要求我们班要有一个微信群,我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内,于是我就因此而不得不在手机上装上微信了。

其后,又来到了实习的公司,实习的公司又是人人都在用微信,公司里面有不止一个微信群,甚至连我们宿舍都有一个微信群,于是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就开始频繁地在闲暇时打开微信,而渐渐地这也成为了一个习惯。

再后来,公司里面聚餐,就开始玩抢红包的游戏,于是又是不得的将微信与银行卡绑定,好能够发红包。平时借了别人的小钱,也是直接利用微信红包将钱还了,这一切也都看起来很方便。

慢慢地,父亲母亲也加了我的微信,父亲会时不时地通过打字来和我交流,询问我在现在这家公司的情况,母亲则会通过语音来向我问好。我则也会时不时主动地向他们告知我的最新动向。

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便从一个NON-WECHATER变成了一个ALWAYS-WECHATER。这样的转变十分自然,以至于我自己都不知不觉,而今天我想总结一下。毕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说来,使用微信,使用这样的IM产品,其实是一种趋势。记得听过一个著名的故事,在05年左右,那个时候,但凡正式点的公司的往来首选的IM断然不会是QQ之流,而是MSN,不然的话会被人们所不齿。而就是短短的几年时间,MSN陨落了,QQ成为办公的IM一点也不奇怪了,不用QQ才会被认为很荒谬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趋势,少数服从多数的趋势。而我两个月来所做的,就是顺应这种趋势,如果说之前的三年时间,由于我在学校里,还没有特别大的使用场景,还没有特别多的人群,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我就是HAVE TO USE了。

经过了两个月的使用之后,我也确实觉得微信有它自己的优点,它的抢红包发红包确实很有趣而且实用。它的微信电影票,微信火车票也确实很方便,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了。和父母原来只是用长途电话交流,现在也可以像和其他朋友那样通过IM来交流了。这让我这个将近十年的腾讯黑也开始渐渐地对微信有了好感,进而也不太黑腾讯了,而不黑腾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腾讯的老巢,深圳,我现在就在这里。

但是,尽管现在我已经比较频繁地使用微信,我仍然不习惯用它的语音功能,仍然不喜欢无缘无故地被别人拉到一个十几年没见面的小学同学群里面,默默退出了,还要把你再拉回来。索性,好处毕竟比坏处多,我们也就继续使用了。

最近在知乎上看了一个答案,说现在的中国年轻人(15岁左右)的主要的IM是QQ,而不是微信,这又让我大跌眼镜,我记得我们这辈的90后的主要IM才是QQ,据说那是一代人的回忆,尽管它不是我的。我本能地以为微信爆红之后的几年来,用微信的会是那些00后们,可是却发现并不是这样。就像是据分析,在美国facebook的使用者中,青少年的比例很少一样,孩子们总是有自己的空间来玩耍,而它要有别于成年人。

而我,曾经也做过那些孩子们做过的事情,只是我那个时候,选择的是新浪微博等,现在终于开始接触社会了,于是就不得不使用其成年人的战场,微信。

前两天,也就是10月2日,约上两个同学来到了深圳市著名的莲花山公园,这里有邓小平铜像,此行我们也是专门来瞻仰。然而,又总是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更清楚地看这个世界。

刚刚进入莲花上公园,没走多远,便看到一个小的长亭,此处大爷大妈很多,再看,只见长长的通告栏上贴满了白纸,白纸上写的却是征婚启示。征婚启示,我之前也看过一些,了解过城市里很多的男女青年的父母会为了子女的婚姻问题而来到公园里征婚,只是这次亲眼得见了,仍然带给我很大的震撼。于是就仔细地在这里看了许多征婚启示,如果说曾经的我,认为这些征婚其实只是新闻的话,那么现在的我,则更加具有了带入感。看男青年写的启示时,会想象我是否具有此人的条件,看女青年或其父母写的启示时,则会想象自己是否具有她要求的条件。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带入感,让我越看越是受挫。空说无凭,贴出一张,以作参考。

男青年征婚

如果说,过去的我,更趋向于理想,或者用贬义词来说,是不切实际,那么现在的我,则越来越实际了。我已经开始挣钱,于是开始算计每一分钱的去向,开始考虑很多很现实的问题,未来在哪里定居?未来做怎样的工作?未来和怎样的人成为伴侣?而当我,看到了这满通告栏的征婚启示时,我甚至觉得,这不像是在征婚,而是在招聘。而更可怕的是,这些招聘条件,我却鲜有能够达到的,这不由得使我无奈,长叹一口气。

大学或许是个乌托邦,在那里,我们虽然也在算计,也在计较,但终究还是云淡风轻。可是一旦走出了校门,也只能接受这赤裸裸的现实。

当然,我也并不想消极,当我看了一圈的征婚启示之后,我发现,征婚者们不过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般配的对象。如果A是名校毕业,则A很自然地希望终生伴侣B能够是这样的人。如果A拥有本市户口,那么TA仍然很自然地希望伴侣B是这样的人,这些都无从指摘,因为设立这样的门槛之后,的确能够以最快的方式筛选出一些合适的人。而我看到这些条件,会沮丧,仅仅是因为,目下的我,并没有这些条件。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所谓的择偶标准里,应当包含有兴趣爱好这一项,然而,我看了一圈,却发现那些征婚者鲜有提及,兴趣爱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工作,学历,是否有房有车!

如果我认清楚这些现实,即使我将来不在深圳发展,那么也基本意味着:需要冲着稳定的工作,拥有住房和车子,拥有当地户口这些条件来发展。但是,我还有想说的,当我将那些条件拥有之后,是否也像我前面所列图片中那位,从青年步入了中年呢?

前一段看过一个韩国电影,叫做《国际市场》,那个电影,我至今挂在心里的,不是电影的主线,而是主人公在国外当煤矿工人的时候,结识了美丽可人的未来的妻子,并患难与共的情节。我看过那个电影之后,经常幻想着也能有那样一个女子,同甘苦,共患难。而在这样一个时代,想找那样一个人,似乎,很难。就在昨天,坐地铁的时候,还听到两个女生的对话,A问B最大的愿望是什么?B毫不犹豫地回答,嫁给一个高富帅,恩,是的。

或许,每一个穷屌丝都幻想过,白富美会瞎了眼看上他,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如果不去努力,如果不是一个潜力股,还有什么指望呢?

加油,骚年。

昨天接受了一个培训,看得出来讲师并没有准备地很充分,临时在电脑上找了两个ppt开始讲,索性讲师的水平很高,并没有因为没有准备而慌乱,反而井井有条,ppt讲完还给我们答疑。后来下班之后,孔问我这次培训怎么样,我说了不错,便说了两句老师准备不充分的话,还没有做解释,孔就很激动地说,什么,说清楚。我又重复了遍,倒是旁边的刘开始找补,说非常好,还给答疑如何。我挺想说一些异见,可是又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也不喜欢别人插嘴,我觉得这样很没礼貌,所以,我也不打算再插回去。我不喜欢一味地说好话,还是选择沉默吧。

遇到问题,公司里跟某同事关系不错,又是同事又是室友,尽管我们并非一个部门,我是技术部,他是销售部,但他这个销售也多少懂点技术。与此同时,技术部的李工也在那里坐着,但我并没有理他,看他在忙并没打扰,当然也是觉得关系不熟,于是去找那位技术部同事一连问了两次问题,第二次问题问完后,刘同事很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如果有李工和x在公司时,不要去找其他人问问题嘛! 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但我不敢苟同,也只是默默无语。我觉得,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这虽是职场,但也不该想地太过复杂吧

周六在公司加班,接受了简单的测试,刚到公司,觉得公司里面很热,于是发现空调并没有开,便去开了空调,不一会,雷哥过来将空调关闭了,说老板有规定,周末不能开空调,于是我也只好乖乖地说,好,我记住了。心中在想,这老板真小气,不过细一想,又挑不出老板的毛病来,本身周末就不是工作日嘛!

公司每周一都会有考勤通报,今天看到考勤通报上毫不留情地把老板的一次迟到也记录在册了,倒真是公私分明啊!不知道会不会扣钱呢?后来有一次和同事吃饭喝酒,记考勤的哥们儿和业务部经理两个人开始了化解矛盾的废话,业务部经理经常迟到,而记考勤的同事呢,很是严格地记下了他的缺勤,本人又恰好就是业务部的人,如此二人互相都能管的上。另外,记考勤的同事还和另外一个业务部同事关系非常近,此同事又很有可能取代现任业务部经理,于是互相的猜忌就产生了。记考勤的同事与经理二人之间,即便有矛盾,喝场酒就能把矛盾化解吗?

在这个公司待了两个月,渐渐地也觉察到一些故事,虽然只是个二十人的小公司,却充满了勾心斗角,A和B不说话啦,B和C不说话啦,A背地里面说C的坏话啦。C一百个不服气啦等等。这种事多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然而,我并不想为此有任何评价,这样会得罪人嘛!还是那个同事说得好,他当时便走便和一位同事讲,「你看我平时说话哪里流露出过对别人的不喜欢」!喜怒不形于色,职场的一课。

原来一直也都很想弄的,但是因为要用手持身份证的照片,还要审核,嫌太麻烦。结果,今天试了试,发现没有那些东西了,直接用绑定银行卡的威信验证就好了。当然还是要手动输入身份证id。

微信公众号ID:hktkdycom
记忆方式 hktkdy.com 去掉中间的英文标点。

二维码扫码关注

也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微信:hktkdy001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我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能够畅所欲言,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会因为外界的各种束缚而做那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我很看重存在感,所以我希望拥有的才华是能够说出话来,即使只说了一遍,也能够被别人很重视地接受。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死亡!是的,怕死。

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得过且过,等待机遇?也许是吧!

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父亲吧,在刚刚想到了几位领导人,包括前领导人,但很快就发现并不是,还是父亲更让我钦佩,最近又在想当年高中家长会父亲的英姿了。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但目前为止的话,实现了一步一步地跳,从村里跳到镇上,从镇上跳到县城,从县城跳到二三线城市,从二三线城市跳到一线城市。只是不知道以后还会如何发展。

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自我怀疑,没有足够的信心,即使自己在某方面可能已经很优秀了。

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旅行很少,若说的话,那次去郑州算是吧,有很多第一次发生在这次旅行中,尽管事实上可能并不是太好玩。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说话太肯定,言之凿凿,但是事实却根本就不像他说的那样!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身体健康。

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人心齐。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皮外伤。

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的评估的? 

诚实。有一些不了解我的身边人,会认为我很诚实,然而那其实是假象,我们只不过是是把无关紧要的话说的很坦白,至于涉及隐私和个人看重的事情,鬼才说实话呢!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作家!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发型,大概一直找不到个特别好的发型。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初中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去买了注彩票,之后把彩票的底放到了抽屉里,再也没有拿出来过。后来想想很后悔,没准那次就中了500万呢!

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

想了半天,现在基本没有,以前倒是有,不过云淡风清了。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果敢,干练

1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1我知道2也许吧。

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温柔体贴。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最先想到的是那年高中借给一女同学手机两天,她说是给家里打电话,结果却是和男朋友聊天,感觉受欺骗了。

现在想来,倒是没觉得怎样,至于伤痛,也无从谈起了。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忠诚。

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最爱的人是自己,原谅我这么自私吧,但他确实是事实。

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睡梦中不觉地死去,没有疼痛。

25.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那年去亲戚家婚礼,听到了海阔天空这首歌,后来和父母妹妹一起唱着歌回家,回家以后家里停电了,一家人在沙发上坐着,父亲母亲挨个讲故事。

26.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不要让妹妹那么早就辍学。

2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父母的年轻。

2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昨天的早晨,我照例去公司附近的一处包子店去买包子,快走到那家店铺时,碰上一位同事,我有点意外,便招了招手,说了句话,两人错开了。之后,我买了包子,却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从另外一个胡同去了那条大道,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那位同事就在我后面十几米位置,略显惊讶,正欲说话,同事走过来问我,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我淡淡回答,真不知道。



绿灯亮了,我们便一同回去,同事开始语重心长地说,小张啊,我观察你很久了,我发现你有点不合群啊!这不是个好现象啊…没事可以先小H他们聊聊嘛,他们人都很好的…

我知道同事是误会了,以为我是故意和他走岔路的。于是又解释了一番,只是那个”我观察你很久了“一下把我的形象拍死了,直接将偶然事件升级了。

回到公司以后,这件事我并不能忘怀。我来这家公司已经有一个月了,老同事观察新同事很正常,然而这个”不合群“的看法又是他怎样得出来的呢?我开始想我们的诸多相处…

我们是同事,亦是室友,于是宿舍里面偶尔会打扑克牌,然而在这方面我并不积极,很少参与。

午饭是在公司附近吃,大多数时候我会和同事一起去吃,但也有时候,我会连招呼都不打,一个人去吃饭。

周末,我会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去其他地方闲逛。

相比于另外一位实习生,我平时话很少,与几个同事关系停留在客套层面上。

然而以上所说的诸事我也均能找到理由,打牌这个游戏,我确实不喜欢。吃饭那件事,我确实觉得几个人商量半天找个地吃顿饭还要等着拖着太麻烦,去图书馆是因为我知道没有人会和我一起去,往别处闲逛是因为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与几个同事关系停留在客套上,是因为我知道我们性格犯冲,不宜深交。所有的这些,我都能找到理由,然而…

然而,给别人依然留下来一个”不合群“的印象。

那么,不合群是贬义词吗?

我最早得知这类讨论是在知乎上,看到一句很刷新我思想的话:

有思想的人,到哪都不合群!

于是开始盘问自己,我有木有思想,我合不合群。

其实以我自己的评价,我还是很能独立思考的,我并不喜欢随波逐流,我也不太喜欢网络游戏,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大多数时候安安静静。

但是和不合群这个问题,我并不能够给出一个yes or no的回答!在我看来,在大多数时候,我能够和集体保持一致,但是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自己的时间里,我更倾向于做那些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身边人,可能确实很少人会去做。

我们很难在生活中遇到一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遇到一两个都是上天的恩赐!于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为了工作,为了学习上的方便,就不得不戴上一张面具,来让自己看上去很合群,很识相!然而,不也是看上去吗?

我承认的是,人类的好玩之处在于一个人一个性格,这让人类生活更加多彩。大体来说,仍然是分内向和外向的,而似乎在大多数情况下,内向的人可能会更容易与不合群联系在一起。

多年以前,我做过一个颇有趣的测试,通过回答三十道题目来判断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那个时候,我以为内向对应着贬义,而外向才是好的。

多年以后,我并不纠结那个问题了。每一枚硬币都有它的两面,内向或者外向本身就各有优缺点,更何况我们的性格又从来不是能够简单到只用内向或者外向来形容的!然而,我却又在纠结似乎是变形的另一个问题,不合群是不是贬义词,也是够了!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保持个性,当然也需要适当地融入集体,人类终究是群体性社会性动物,我们如果不能够和其他人和睦相处本身就是个极大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片面地人云亦云,早晚也是个问题。这个中量度,还需自己把握。

写到这里,该有个结论收场。我觉得,不合群并不是个贬义词,但也绝不是个褒义词,他不应当让我们耿耿于怀。别人如果拿这个词来描述我们,或许只是为了敲打我们,修正我们的人际关系,仅此而已。


图片本人攝于深圳卓越广场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购物的人,当然,主要原因是木有足够的钱,然而事实上我却很喜欢逛商场,最近几年也发生了转变,从逛商场变成了逛广场。



说起商场,我想首先说说电梯,我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商场里面坐那种滚动式电梯时的情景,看着那眼前的像是地毯一样的布转眼之间就扯开,然后就错落有致地分成像真实的梯子那样的平行移动的电梯,总觉得十分神奇,不敢登上去,纠结了一会儿,可是一旦登上去,一旦站稳,立刻就觉得so easy了,于是便开始在这种相对静止的物体上肆意走动,那感觉,很是得瑟!然而,这只是我自己的体验罢了,我的老妈就不像我这样了,她到现在仍然不太敢坐这种电梯,对此,我也只好皱眉了。然而,当初,我对电梯的认识,也只是觉得它对于我们普通人起到了代步的作用,直到最近这一年左右,当我在一些购物广场里看着推着婴儿车的居家少妇,当我在火车站看到拖着行李箱的旅客之时,我才越来越明白我之前的观念是多么的狭隘!

很早的时候,就去逛过商场,大家都很熟悉了。商场的一楼是传统意义上的超市,卖各种吃的喝的,生的熟的。商场的二楼,则会卖一些衣服鞋子。三楼也是办公室和其他冷僻的部门,不经常去的。这样的布局,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觉得商场就是应该是那个样子的!直到有一天,我去了万达。这里,也真的不是故意做广告啊!

万达广场的模式,让我茅塞顿开。一个所谓的购物中心,就是应该做到一站式服务,就是应该来到这里,就无需再去其他家!这样广场式的概念十分让我喜欢,我也更可以在一个广场里随处游走,即使是一分钱也不花。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我很喜欢万达的影院并去过多次。

后来来到深圳,竟然发现深圳没有万达广场,这着实让我吃惊,王老板竟然没有在这样重要的城市布局!要知道,所有的二线城市,都有至少一个万达广场!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深圳是另外一个综合购物中心万象城的大本营,王老板似乎自觉应当回避,便退出了这块宝地!

昨天在深圳的cocopark和卓越时代广场这两处购物中心随便走了走,各种响当当的牌子晃在眼前,有我很有好感的nb,muji,starbarks等,然而据说,万象城比这里更加繁华一些。所以,有机会,过些天,还是会去万象城的!

最后想说,我谈到了很多关于商场,广场的东西,其实也是在说我自己观念的转变!对于很多宅男来说,尤其是常年泡在网上的宅男,可能会觉得逛个商场并没有什么意思,或者说没有女朋友单身狗去逛商场很无聊,或者很是不屑于此,觉得不过是花花世界,没有虚拟的LOL来得过瘾,然而对我来说,我却觉得,即便是一个人,也能够从中体会出来一些乐趣,即使你可能不买东西!去看看商场里的精心打扮的美女,去看看商场里眼花缭乱的名牌服装,也是极好的。然而以上的观点又总感觉实在屌丝气息十足,既然如此,奋斗吧,兄弟。

(1)

看见公司里放着的羽毛球桶,一桶球6,7十快,想起了当年放寒假我和妹妹打羽毛球,随便找个小超市买两个球,一个球一块钱。两个球能玩好几天,直到把羽毛球上毛发光了才终于又买下一个,那样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2)

在办公室坐着假装看书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我和妹妹之间的一段往事,那时候我大概也只是小学五六年级左右,妹妹大概刚上小学,父母正忙,我就煮方便面来吃,当然也给妹妹的煮上了,还加了几个鸡蛋,将面盛碗里时,我把一碗里藏了两个蛋,一个碗露出来仅有的一个蛋,然后把两碗端到妹妹面前,笑着问她,你吃哪一碗,当时的我学的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相关情节,大概也想让她知道点孔融让梨的道理,然而,她终于还是选了那碗鸡蛋露在表面的面。现在想起这件事,觉得她这样做太正常了,为什么不呢?

(3)

那些年每到冬天下过雪之后,家里的院子里普上一层厚厚的白白的雪,我便会和妹妹走出屋子,并不是堆雪人,而是做人造滑梯,家里有两间房,建的比较好,于是门前,中间是台阶,两侧也是斜坡,这样一来,斜坡恰好能够被利用了,斜坡上布满了雪,就是天然的滑梯啊!于是找来两张胶片或者木板,一个人坐在那上面,然后顺势从斜坡上滑下去,整个斜坡只有两三米的样子,并不很长,于是玩了一次又玩一次,那个时候的妹妹,也是很勇敢的,比我玩得都要high,用现在的话就是女汉子喽,丝毫也不害怕!这样的事情,那几年,一旦下雪,必然会玩,只是往往一天以后,父亲就会要求扫雪了,于是那滑梯也无从谈起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来到深圳以后的几天,因为是住在一个简陋的工业园宿舍里,宿舍里面破烂不堪,所谓的床倒不如说是床板,于是想到了自己来到这里实习是否正确,想到了自己也许现在选择考研还来得及。在这样的心情下,写下了下面的话:

正面:

1很多北漂在刚到北京的是时候生活也很艰苦。

2你必须明白自己实力可能就仅限于此。

3还可以在深圳及其周边玩一玩。

4可以伺机在深圳找其他的单位。

反面:

1这里环境确实比较糟糕,住宿条件差,公司待遇差。

2自己实力虽然如此,但是如果回去考研也未必不会成功。

3在深圳如果只是为了玩有什么意义。

4在深圳找其他单位的可能性有多大?

其实不过也就是一个晚上的时间,很多事情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来到深圳,住到关外的一个工业园区的简陋的员工宿舍,再到宿舍里面铺了一个凉席就睡了一晚,盖着来的时候穿着的衣服。再到经过了一个上午一个下午两场并不算正式的面试,终于得到了一个实习期的机会,而这家公司则是一个在深圳硅谷创业园中的企业,从关外到关内,又用了不到一天时间。

深圳的关外,据说就是以前的农村,而即便是现在,也与关内有较大的差别。我以前说,只有在外面吃了苦,才会想家,以前上学的时候实在安逸,现在却要面对很对实际的问题了。所以,想家会是一个更强烈的感觉。

只是,总能够想到,我们这样的,不过只是螺丝钉而已,坐地铁坐公交看着那些麻木的人们,并不觉得他们在这里并没有多少快乐,开始想或许这不过是虚幻,然而却又乐于尝试。

赵雷有一首歌叫做《北京的冬天》,唱到北京的冬天太冷,但是在深圳,又觉得即便是夏天,也冷,是冷漠。

于是在那个公司认识了两个校友,后来经过聊天之后发现,他们学的都不是我们自动化相关专业,而是几乎毫不相干的环境工程和机械制造,其原因一个是因为他们两个都认识学校团委书记,其中一个担任过学长会某部部长,后来经过那位老师的介绍而来到这家公司,这让我意识到当初刘某杨某巴结那些老师是确实有用的。当然,我也一直觉得与老师交好这件事,本身也是很自然的。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没有加入这个卓越班会怎样,如果当初坚持选择考研会怎么样,如果今天下午没有第一个走出去接受面试会怎么样,是否这些选择是正确的!但是,我必须明白,选择可能无所谓对错,只要努力。如果我当初没有加入卓越班,我现在很可能会像王某某,而我们宿舍可能也不会分离,而我也我坚定地考研,然后走上另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呢!

后记:以上这些文字大部分是我记在刚刚来到深圳的三天时间内,那几天,对我来讲,好像是换了天地一般,转换了几个场景,遇到了若干陌生的后来熟悉的人,想了很多看起来很长远的事情。

朋友把我拉到了小学同学微信群,然而其中虽然只有十几个人,却大部分都早就没有联系了,后来查看了一下群成员,突然看到一个名字,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她确实曾和我一班,只是时间并不长就转校了。



小学同学中大部分早就失去联系了,于是点开那个群里面的所有人选项,看到这些人把备注改成自己的名字,确实会猛然发现,嗷,我班当年还有这样一号人,他的脸是这样的,性格是这样的,我与ta有过那样的接触。

然后就继续看这个群里的发言,发现小学时候班里语文成绩最高,从来都很安静的那个女生hao,如今也已经嫁作人妻,养有儿女,在群里说得开心,完全不是我印象中那个她,印象中的她瘦小不禁风,当时我如果知道林黛玉,便会认为她是林的投胎。只能说,时间过了很多年,人们变化很大。

群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了30几个人,讨论也越来越热闹,我并没有在群里发言,只是看他们所发的内容,他们很多时候会选择使用语音,语音时依然操着家乡的方言,的确,他们大部分人也仍然还在家乡,从他们的聊天记录知道,他们正在准备同学聚会,而这,大概是小学毕业九年来的第一遭。

看到有个女同学感慨今年是毕业十年。真tm想告诉她,06年毕业的好吗?可是转念一想,她好像确实06年就已经不上学了。早早地选择了在村子里面打工,如今当然也已经嫁作人妇,有了孩子。她发完这段感慨没多久,加我微信,理由里面写明了18号某某饭店同学聚会,我犹豫了一会儿,同意加她好友,礼貌地说明了不能参加聚会的缘由,拒绝了。组织聚会,对聚会积极性很高的是几个女同学,当然也包括这位在内,女人仿佛天生喜欢怀旧,即便过去的记忆也并不那么美好,还好,她们懂得选择性记忆。

我在想,如果我真的在家的话,我是否会参加这样的聚会?我想仍然不会,他们大部分人我早就连名字都不曾记得,大部分人早就与我失去了联系,我们事实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聚会的话,对于我来说,意义并不大。当然,这也只是现在我的看法,或许多年以后,我会认为这样的想法显得幼稚,但,现在我的确如此想。

后来,他们组织了一个聚会,大概有十几个人参加了那次聚会。又过了两天,我退出了这个群。至于原因,一来是因为这个群实在让我觉得很吵,尽管我屏蔽了这个群消息,但还是会在我的眼前晃动那些数字。二来则是虽然我并没有在这个群里面发过言,但是却有人提到了我,在拿过去我做的一件糗事开玩笑,我并不想因为这样的几句话就突然蹦出来说话,也不想看着这些发言心烦。于是索性就退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