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写在前面
本文原标题《以iPhone 6 为例介绍手机内置传感器 》,是我的《传感器》课程的课后大作业。说来之所以会写这样一篇东西,也是因为老师布置的其他题目,我都不感兴趣,她倒是提到说可以写写介绍一下手机上面的传感器,我在之前也和她说过,手机上的传感器早就有很多人介绍过了,想写出个小论文来分分钟的事,于是就想倒不如真就这样写罢。只是在实际写的过程中,我自己人为地给自己增加了一些困难:
第一,由于我在这文中特指了一种型号的手机,也就是iPhone 6 ,导致我需要查的东西不仅仅是共性的,还应当更多的是该品类的特性。第二 ,我希望我介绍的传感器,应当最好包括每种传感器的类型,每种传感器芯片型号,每种传感器的原理,每种传感器在手机上的应用。所以我认为读者您今天看到的这篇文章,可能就是截至到目前介绍iPhone 6手机传感器最全面的一篇文章了,至少是在中文世界里(如果不是请告知,贴出您认为是最全面的链接地址)

可是事实上却发现几乎没有单独介绍手机传感器的论文,而介绍传感器的网文往往也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这里说的某一点是指一些新闻的介绍),导致事实上,我写这篇小东西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归纳整理其他人的资料,来得到一篇更加系统的介绍iPhone 6手机传感器的文章。在实际过程中,这篇文字从收集资料到写作完成大概花了我至少7个小时的时间,看到原来零散的材料在我手中能够梳理得更有条理,我认为还是值得的。当然,由于参考了几篇英文资料而我的英文水平又不是特别好,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也望高人若看到错误不吝赐教。

#一背景

##1,1为什么要选用iPhone 6手机

智能手机品类繁多,参差不齐,每一种智能手机中的内置传感器的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 手机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而iPhone 6是苹果公司(Apple)在2014年9月9日推出的最新的一款iPhone 手机产品,iPhone 手机也一直都以其尖端科技领跑全球手机行业,iPhone 6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款智能手机产品,因此,此次,我选择了iPhone 6 手机,以它为例来介绍智能手机中的内置传感器。

##1.2 iPhone 手机的软件层面
iPhone 6手机搭载的是最新的ios 8操作系统,苹果公司最早于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大会上公布这个系统,最初是设计给iPhone使用的,后来陆续套用到iPod touch、iPad以及Apple TV等产品上。iOS与苹果的Mac OS X操作系统一样,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原本这个系统名为iPhone OS,因为iPad,iPhone,iPod touch都使用iPhone OS,所以2010WWDC大会上宣布改名为iOS。

##1.3 iPhone 6手机的硬件层面

除传感器外,iPhone 6采用4.7英寸屏幕,分辨率为1334*750像素,内置64位构架的苹果A8处理器,性能提升非常明显;同时还搭配全新的M8协处理器,专为健康应用所设计;采用后置800万像素镜头,前置120万像素摄影FaceTime HD 高清摄像头;并且加入Touch ID支持指纹识别,首次新增NFC功能;也是一款三网通手机,4G LTE连接速度可达150Mbps,支持多达20个LTE频段。

#二 iPhone 6手机上传感器概略介绍

iPhone 6手机上的所有传感器包括加速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指纹识别传感器,三轴陀螺仪,气压计,电子罗盘(磁力感应器), 湿度传感器,相机传感器,声波传感器,触摸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iPhone 6手机中主要传感器一览](http://hktkdy.qiniudn.com/all sensor.jpg)
iPhone 6手机中主要传感器型号功能

#三 各种传感器的详细介绍

##3.1 运动/加速度传感器 Motion sensor/accelerometer

###3.1.1加速传感器的原理

在iPhone 6中的加速传感器芯片为InvenSense公司的MP67B芯片,这是一个六轴加速度和重力传感器。而在之前的历代iPhone 手机中该传感器采用的是STMicroelectronics 公司生产的芯片。

手机加速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加速力就是当物体在加速过程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比如重力。加速传感器原理:运用压电效应实现,一片“重力块”和压电晶体做成一个重力感应模块,手机方向改变时,重力块作用于不同方向的压电晶体上的力也随之改变,输出电压信号不同,从而判断手机的方向。加速力可以是个常量,比如g,也可以是变量。他可以根据重力感应产生的加速度来推算出手机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

MP67B芯片

###3.1.2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重力感应常用于自动旋转屏幕以及一些游戏,但是它本身局限性比较大,因为他是根据重力判断方向,通过感应重力正交两个方向的分力大小,来判断水平方向。常见的应用加速度传感器的手机app是一些运动型的游戏,如极品飞车。这个时候可以通过重力判断水平垂直防线。

##3.2 光传感器 Ambient Light sensor

###3.2.1光传感器的原理

在iPhone 6手机上,光传感器芯片选用的是AMS公司的TSL2581芯片。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光线情况,并告知处理芯片自动调节显示器背光亮度,降低产品的功耗。

光线感应器由投光器和受光器组成,投光器将光线聚焦,在传输至受光器,最后通过感应器接收变成电器信号。光线感应的用途是可以根据周围环境光线调节手机屏幕本身的亮度。

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光线情况,并告知处理芯片自动调节显示器背光亮度,降低产品的功耗。市场出售的有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硅光电池等。

TSL2581芯片

###3.2.2光传感器的应用

在iPhone 6手机上,显示屏消耗的电量一般高达电池总电量的30%,采用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电池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环境光传感器有助于显示器提供柔和的画面。当环境亮度较高时,使用环境光传感器的液晶显示器会自动调成高亮度。当外界环境较暗时,显示器就会调成低亮度。

##3.3电子罗盘 eCompass
###3.3.1电子罗盘的原理

从iPhone 3GS开始,iPhone手机中开始内置电子罗盘传感器。在iPhone 6手机中,电子罗盘芯片类型为由AKM公司生产的 AKM 8963芯片。AKM公司生产的电子罗盘传感器芯片一直服务于历代iPhone 手机之中。

电子罗盘由三维磁阻传感器、双轴倾角传感器和MCU构成。三维磁阻传感器用来测量地球磁场,倾角传感器是在磁力仪非水平状态时进行补偿;MCU处理磁力仪和倾角传感器的信号以及数据输出和软铁、硬铁补偿。该磁力仪是采用三个互相垂直的磁阻传感器,每个轴向上的传感器检测在该方向上的地磁场强度。向前的方向称为x方向的传感器检测地磁场在x方向的矢量值;向左或Y方向的传感器检测地磁场在Y方向的矢量值;向下或Z方向的传感器检测地磁场在Z方向的矢量值。每个方向的传感器的灵敏度都已根据在该方向上地磁场的分矢量调整到最佳点,并具有非常低的横轴灵敏度。传感器产生的模拟输出信号进行放大后送入MCU进行处理。磁场测量范围为±2Gauss。通过采用12位A/D转换器,磁力仪能够分辨出小于1mGauss的磁场变化量,我们便可通过该高分辨力来准确测量出200-300mGauss的X和Y方向的磁场强度,不论是在赤道上的向上变化还是在南北极的更低值位置。

AKM8963芯片

###3.3.2电子罗盘的应用
电子罗盘的应用很广泛,一个简单的使用电子罗盘传感器的实例是iPhone 手机上的指南针app,通过指南针app可以实现在手机不联网的情况下进行指示方向,不依靠地图类app来指路,节省流量,方便快捷。在地图类的app中,电子罗盘也被用来配合设备的GPS和其他位置功能达到指向的功能。

##3.4距离传感器 Proximity sensor
###3.4.1 距离传感器的原理
通过发射特别短的并测量此光脉冲从发射到被物体反射回来的时间,通过测时间间隔来计算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此方法叫做飞行时间法(flying time)

###3.4.2距离传感器的应用
这个传感器能够判断iPhone 6手机距离你有多近,这个传感器的一个作用是当手机贴近耳朵的时候能够自动的关闭屏幕。

##3.5 指纹识别传感器 fingerprint sensor

###3.5.1指纹识别传感器的原理

在iPhone 6手机中选用的是TMDR 92芯片。苹果手机从iPhone 5s开始支持指纹识别,iPhone 6及iPhone6 plus依旧支持,它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供应商为Authen Tec公司。

指纹识别传感器位于iPhone 6手机的HOME键下方,Home键周围的光环也是感应性的,当手指靠近时就能检测到。用户也能很快知道自己的指纹是否正在被扫描而无需点按Home键。iPhone 6手机内的指纹识别传感器是 500dpi的阵列阵列,就这一点,就可以确定是电容式指纹采集方式。然后电容式会有一个问题,也可以算是特征,就是如何让手指带电,以及,如何检测到手指在采集区,并让检测电容阵列带电,(电容阵列一直带电很伤电容的,毕竟是很精密的设备),所以5s的不锈钢圆环就是起这个作用,让手指带电,并且检测到手指接触后,触发电容检测阵列加电。

TMDR 92芯片

###3.5.2指纹识别传感器的应用

指纹识别传感器位于iPhone 6手机的HOME键下方,有了他,用户可以安东home键来进行解锁。有了它,用户可以免输入密码,确保更加安全的操作。最近,支付宝的ios app也已经支持了指纹识别,用户无需输入支付宝开启密码来开启支付宝,也不需要输入支付宝的支付密码,仅仅需要按动iPhone手机的HOME键就能够实现支付的功能。

##3.6陀螺仪 gyroscope
###3.6.1陀螺仪的原理
iPhone 手机使用的陀螺仪芯片是Invensens公司的 MPU-6700。陀螺仪从2010年发布的iPhone 4手机开始在iPhone 手机中内置。

陀螺仪能够同时测定6个方向的位置,移动轨迹,加速。 单轴的只能测量一个方向的量,也就是一个系统需要三个陀螺仪,而3轴的一个就能替代三个单轴的。3轴的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是激光陀螺的发展趋势。

###3.6.2陀螺仪应用
它的主要作用是运用在游戏的控制上。通过三轴陀螺仪,我们只需要通过移动手机相应的位置,就可以达到改变方向的目的。比如平衡球游戏或者极品飞车,就是应用了陀螺仪的原理,完全摒弃以前通过方向按键来控制游戏的操控方式,使游戏更加真实,操作更加灵活。

##3.7气压计 Barometer
###3.7.1气压计的原理

iPhone 6手机采用的气压计芯片是来自Bosch公司的MBP280芯片。

普通的气压计原理是根据气压计里面水银的高度是由大气压支撑,也就是说,大气压有多大,水银柱的液面就会有多高,所以气压计中,水银越高,气压越大。通过水银柱的高度,分割气压计的精确度,就可以来测量当前的气压了。
iPhone手机中的气压计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气压计,不过没有了液体水银,代替的是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转换来将压力转换成另外一个传感器可以测量的量。

MBP280芯片

###3.7.2气压计的应用
其实气压计的基本作用只是测量大气的压强,更重要的应用是为了尽用三维空间的功用来辅助GPS,通过气压的高低来判断设备的高度,再配合GPS所取得的经度和纬度来更快地计算出设备所在的位置。所以气压计在地图类,使用GPS或天气类的app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weathersignal app中的应用

##其他传感器

像湿度传感器,相机传感器,声波传感器,触摸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由于它们的资料较少,且实际上如声波传感器,触摸屏传感器已经十分普遍地运用在智能手机上,而温度,湿度传感器与气压传感器功能类似,都属于环境传感器,且属于第一次出现在iPhone 手机上,相关资料相对较少,故不再具体讨论。

#注明:
实际在使用过程中,很多的概念往往比较混论,比如运动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在这里我使用的是wikipedia上苹果手机传感器介绍中的说法,只提到了加速度传感器。另外,由于传感器本身的概念分类比较模糊,在网络上也没有找到任何一篇有将苹果手机所有传感器一一列出的资料,往往是说法都不统一,这也造成了我写作此文时的另外一个难点。(如若不信,可以查看下面的参考资料链接,的确是每一篇的说法都不尽相同)

#参考资料
http://www.chipworks.com/en/technical-competitive-analysis/resources/blog/inside-the-iphone-6-and-iphone-6-plus/
http://www.sensorshome.com/info_list.asp?channel=3&id=1009
http://www.forbes.com/sites/karstenstrauss/2014/09/19/inside-the-apple-iphone-6-plus-invensense-makes-the-grade/
http://net.chinabyte.com/0/12711500_2.shtml
http://www.shushao.com/apple/test/item/214550-iphone6
http://www.pc6.com/edu/72431.html
http://www.quora.com/How-does-the-barometer-on-the-iPhone-6-work
https://gigaom.com/2014/10/09/weathersignal-starts-tracking-pressure-on-ios-using-the-iphone-6s-barometer/

刚刚刷微博,看到最近一周是全民阅读周,正好最近读了几本书,有了点关于阅读的感想体会,便趁此机会写下来吧。

我在之前的文字里面提到过,我在前不久,买了一台kindle paperwhite。我在那篇文字里这样写道:

网上有关于是否需要买一个kindle的讨论,一般的结论是kindle适合那些读书爱好者,还好我有豆瓣,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读过的每一本课外书在「豆瓣读书」上都有标记,根据统计,我13年读了16本书 ,到了14年已经增长到了60本,这其中迅速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渐渐地习惯了电子书阅读,以前我个人是不习惯于电子书的。所以如果一年读60本书,那么花几百元买一台kindle用上哪怕一两年也是值得。

于是在购入KPW之后,我确实比以前有了更多的阅读,尤其是在Non-Fiction(非虚构)图书的阅读上,原因很好理解,非虚构的作品往往不适合在手机等终端上阅读,而当我拿到KPW之后,最近阅读的一半以上都是Non-Fiction的。

以前我经常能够看到各种人写文章来讲读书的好处,最认同的是这个知乎答案中提到的

人这辈子,要用心培养的东西,总的来说,在于两样:一是德性,一是智性。

我认为非虚构的作品有两个很直观的好处一个是让你脑洞大开,一个是让你感同身受

具体来说,非虚构的作品往往是各自领域中的一些专业书籍,这些领域我们也许会比较陌生,这个时候阅读这些作品就能够让我们脑洞大开,学习到完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往往即使是再陌生的专业,也往往不是不可捉摸的,也会有很多东西是似曾相识的。举例来说,我最近读到了一本《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的书,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完全新颖的领域,里面有很多的知识对我都是陌生的,这就是脑洞大开之处,如果用上面知乎用户罗文益 的话说就是培养智性。

非虚构作品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让我们感同身受。我们都是普通人,尽管我们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也不可否认我们需要认同,如果不能够被别人认同,就去认同别人。非虚构的作品的一个好处就在于把我们意识中模糊的思想进行认同,同样举例来说,前不久我看了《黑客与画家》一书,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讲述一个问题,智商高的书呆子并不应当得到耻笑,他们才是社会上的精英人群(我甚至很想把这一章转载过来),这让我瞬间得到了认同。再比如,前些天读《影响力》,印象最深的是其中讲社会认同的那一章,其原因就是这一章中所讲述的社会认同这一影响力因素也正是我曾经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而我毕竟只是一个工科学生罢了,当得到权威人士的认同之后,瞬间自信了很多。这种认同感,这种感同身受的体会并不是别人主动给我们的,而是通过阅读,我们自己去寻找的,所以,越是阅读,越是自信了。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

#背景
我妹虚岁今年十九,却因为家在农村,从初二起辍学,已有几年了。之前我在糟心 这篇碎碎念里面提到过:

说今天吃涮羊肉,已经叫妹妹请了妹妹的对象晚上过来。我当时告诉她我就是要吃面条,她告诉我涮羊肉吃到最后再涮面条吃也是一样的嘛。我对着她嚷,告诉她为什么不事先和我商量之后再请人家来呢,为什么不找我确定呢,我就是要吃面条。我妈又很委屈地告诉我,因为早上妹妹出门的时候她对象来了个电话,于是便顺便通知他晚上过来吃了。

于是她们发展的很顺利,我三月份来到学校,三月中旬给家里面打电话,就已经确定了订婚的时间为四月中旬。(在我们家乡,订婚是要办事儿的,而且是要办亲戚朋友都叫上的),当时我便向父母询问自己是否需要回家,父母只是说看我的意愿,而我本人,则想着既然如此,总归是我自己的亲生妹妹,岂有不去之理。

#回家计划

回家四天的时间,早就在计划之中。计划当中的事情还包括请村儿里的朋友去饭店吃个饭,因为这种随份子的事情,其实大家虽然明里不说,但实际上也总会在分子钱这个事上出现勾心斗角的情况。于是采取这样一个情况也是折中的办法了。回家的火车票早早地买好了,请假也是在一个星期以前就已经去找辅导员请的假,由于之前我校有大四学生救落水儿童自己被淹死的情况,所以最近管得比较严,询问了半天才终于放我回去。

#回家

回家的时候充电宝和kindle,手机都充好了电,然后在火车上看了一宿的《白夜行》,倒也是很是精彩,看完这小说之后,还剩一个小时到站,于是又稍微迷瞪了一会儿,到站了。下车之后,租了辆出租车,回家了。回家之后,先是在家里的土炕上睡了三四个小时,期间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在说话,后来奶奶告诉我是母亲和两个姑奶先后来过。睡醒之后,我稍微吃了点东西,因为订婚的事项是在我家新房那边办的,所以便和奶奶老姑一起去了新房那边。忙碌的两三天时间也才刚刚开始。

未完待续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

原文地址: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50413/3860518.shtml

成都商报记者 蒋麟 张柄尧

如果不是4月7日突然接到的那个电话,对于唐钢(化名),李旭已有一些陌生。

唐钢是李旭大学期间的室友,两人在同一个屋檐下整整生活了四年。不过,毕业后两人再无联系。直到当天接到唐钢电话,李旭才知道,毕业后考上研究生的唐钢已于2013年回到成都,他们两人都在同一座城市。

电话中,唐钢告诉李旭,他要结婚了,时间就在“五一”,特邀李旭参加。去与不去?顿时令李旭感到纠结。和李旭同样纠结的,还包括王忠、宋磊、杨宏伟等其他5位室友。为此,6人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去不去参加唐钢的婚礼,他们讨论了几天,截至昨日仍在纠结……

A

去不去

他们很纠结

读书时很少来往,毕业后从未联系,去了还要送礼。可同学一场,人家毕竟开了口。如果不去,以后开同学会,说不定还会被其他同学笑话。

毕业五年毫无联系

突然接到室友的结婚邀请

4月7日中午,正在眉山新区打理水吧生意的王忠,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中,对方表示,他叫唐钢。愣了一会儿,王忠才想起,这个唐钢,是他的大学室友。两人寒暄几句后,唐钢告诉王忠,他要结婚了,婚期定在“五一”,地点在乐山,邀请王忠参加。不过,两人虽是室友,但自从2010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后,就再没有联系。

当天,和王忠一样,接到唐钢电话的,还有李旭、杨宏伟、宋磊、肖科健等人,就连远在福建的陈文弟也接到了电话。“前面四人都是室友,陈文弟是隔壁寝室的,他经常到我们寝室玩,被我们称作‘编外室友’。”王忠说。

李旭、杨宏伟、宋磊等人也表示,大学毕业后,他们均再没和唐钢联系,“现在要结婚了,突然又冒出来了。”其中,大学毕业后,李旭、宋磊、杨宏伟三人在成都上班。平时,三人也经常聚会。不过,直到接到当天电话后,李旭才知道,最近两年,唐钢也在成都上班。接到唐钢电话后,陈文弟甚至冒了一句:“毕业后一直没电话,一联系就说结婚,太不够意思了!”

李旭回忆,所有室友中,唐钢显得有些另类,“一进校就给自己制定了英语六级、考研等目标。人也有点刻板。”李旭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室友们第一次人均50元的AA制聚会上,“唐钢没喝酒,他以此为由只支付了30元。”

大学四年,唐钢和室友们的交集仅限于回寝室后偶尔的闲聊。“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班级虽然有QQ群,印象中,唐钢从没说过话。其他大学同学结婚时,也没看到过他的身影。”王忠说。

去还是不去?

6人建微信群讨论,很纠结

曾经的室友,就这样变为了陌生人。

接到唐钢婚礼邀请电话后,王忠等人均不知道唐钢目前的职业,连其妻子的名字也不知道。为此,王忠专门建了一个“去不去”微信群,将另5位室友拉了进来,他想像大学卧床夜谈一样,去不去参加唐钢的婚礼,大伙最好能达成一致意见。根据王忠提供的截图,成都商报记者看到,“去不去”微信群里,王忠、李旭、杨宏伟、宋磊、肖科健和陈文弟6人讨论的内容几乎全和唐钢的婚礼有关,在至少12页聊天记录中,李旭、王忠、肖科健、陈文弟四人一开始明确建议不去,理由是以前关系就一般,平时也没有交集,五年都没有任何联系,一联系就是邀请参加婚礼,多半是想靠结婚收点礼钱。

“请帖也没有,就一个电话,各有各的家庭,都在上班,哪儿来时间还去顾及那种倒熟不熟的人嘛。”肖科健甚至在群里反问大家,“这么多年没联系,他在做啥子都不晓得,你不觉得生疏哦?”

宋磊和杨宏伟则建议去,他俩的理由是毕竟同学一场,人家都开口了,看在同学情分上应该去。“实在不行,就当我们几个聚会嘛。”

去或不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截至昨日,6人仍在纠结。不过,有一点达成了一致:不去的话,怕同学误会不想送礼,因此无论去不去,都要送礼。

王忠说,其实大家不差这点礼钱,“归根结底还是唐钢平时没和我们6人联系过,一来就发结婚邀请,让自己和其他同学心里难以接受。”

B

请不请

他也很尴尬

读书时关系就一般,毕业后也再没联系过。请,可叙叙同学情,但又怕怀疑借机收礼。不请,又怕事后被责怪没邀请,自己也会理亏。

妻子邀了7位室友

反问他为何没邀请大学室友

其实,对于请不请大学室友参加婚礼,唐钢也一度陷入纠结中。

和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王忠等人不同,唐钢的人生是另一个轨迹,“我先到北京读了三年研究生,2013年毕业,目前在成都一所学校当老师。由于妻子是乐山人,因此将婚礼地点选择在了乐山。”唐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对于此前和大学室友们的疏离,唐钢解释,有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上面的差异。“由于一心准备考研,从大一起,我就开始准备,并与同样立志考研的钱宇、周俊两名同学走得较近。和室友们的交集大多停留在了日常的寒暄阶段。”

唐钢介绍,钱宇、周俊是自己毕业后联系较频繁的两位大学同学。对于室友,他表示,大学毕业后,由于各奔东西,大家的手机号码都经常在变,再加上自己生活、学业也比较紧张,因此一直没有联系。“直到今年春节开始筹备婚礼时,才从其他同学处获得室友们的手机号码。”

让唐钢下定决心邀请室友,还有来自妻子一方的触动。3月中旬,看到唐钢只邀请了两位大学同学时,妻子小惠(化名)问他:为何没有邀请大学室友?按小惠的想法,哪怕大学室友离得再远,也肯定是被邀请对象。小惠说,自己向寝室的7名室友都发出了结婚邀请,好几个都在电话里一口答应要来。

对于妻子的疑问,唐钢一再作出解释。不过,小惠仍是将信将疑,“你们大学四年,不可能一点感情都没有嘛?要是以后被同学说起,好笑人嘛。”

请还是不请?

一度焦虑 邀请短信写了七八次

就在妻子提出疑问的当天晚上,唐钢翻开了大学毕业照。

唐钢一再强调,邀请室友参加婚礼真不是为了礼金!“请吧,以前感情一般,毕业后大家互相未联系过,怕他们误会自己是为了钱;可不请吧,一来大家四年同学,虽然交往比较少,但感情还是比较纯真。再者,这次婚礼上将有2名大学同学前来,万一以后他们在班级QQ群里说起,又怕室友们责怪没邀请他们,自己也会理亏。”

唐钢介绍,婚期越近,这种因纠结产生的焦虑越发严重。“邀请名单上,室友们的名字反复出现了三次,整个清明假期,我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结。邀请短信写了七八次,但每次临到发送时,老是点不出去,只能放下啃手指甲。三天假期,十个手指头的指甲被啃了两三遍,这还是高三时落下的毛病,一焦虑就啃手指甲。”

最终,钱宇让唐钢下定了决心。4月6日晚,唐钢征求钱宇意见,钱宇表示,最好一一邀请,“可以借此机会叙叙同学情谊,即便同学不来,以后责怪起来错不在自己。”对于唐钢担忧的怕同学误会自己借机收礼一说,钱宇建议唐钢对大学室友礼金能不收的尽量不收,实在推不掉的记下来,以后找个机会加点钱还回去。

小惠印象深刻的是,4月6日晚唐钢洗澡时,在卫生间里哼着跑调的歌曲。“上一次听到他在卫生间里哼歌曲还是去年夏天。当时他刚向我求婚成功。”

唐钢可能没料想到的是,他从纠结中解脱出来了,但现在纠结的主角轮到了自己的室友们。

专/家/分/析

去不去背后的

中国式尴尬

对于这场婚礼背后的尴尬与纠结,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陈华表示,这是一种中国式尴尬,“是中国人的一种群体性心理现象”。

陈华表示,目前中国整体仍处于一种关系社会、人情社会,“在一种关系社会当中,人脉往往会成为个体炫耀的一种方式。如果人脉关系不足,就会邀请一些关系不是特别热络的人参加。”

对于这一现象,陈华认为这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相关。“中国人一直被灌输的是一种集体观念。有句俗话叫‘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中国人强调同窗情、战友情,其实就是一种集体观念的折射。这是因为大家都习惯性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和归属感。社会评价甚至会因此认为,生活中缺乏朋友的人,就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被社会排斥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朋友中非常有号召力,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由于对人脉、关系过于看重,也使得中国人容易被人情世故所累。”对于解决这一问题,陈华表示,国人需要文化心理重建。

去不去? 这道选择题你怎么做

1

要去的话,只是顺便吃个饭罢了,还是捧个人场吧。

2

如果实在不想去,找个借口,推了。

3

只要人家请你,就应该去。毕竟同学一场。

4

结婚一般都是要送请柬的,哪有电话通知的?看来你们关系很一般,这样的话可去可不去。

5

找不到合适理由拒绝就去,以后见面机会多,而且你还有机会邀请他的。

6

既然邀请了你,他起码是有心意的,至于送多少红包,看自己心意。

7

看实际情况吧,他可能觉得不邀你,邀了别的同学,怕到时你知道了不高兴也是又可能的。

8

同学一场,人不到,礼还是要到吧。

9

感情不怎么样就找个理由推脱算了。

0

假如去了,相信会遇到很多老同学,就看你怎么看缘分这个东西了。

去不去? 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

多年前同一个教室上课,不过是一种机缘。时光飞逝,每个人都有了很大变化,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去不去,或许可以取决于你是否决定将来彼此走得更近?是否能够发展出有共同价值观的圈子?

从关系到圈子

■张丰

中国人爱称自己的国家是礼仪之邦,婚丧嫁娶的礼仪非常繁多,其中的人情往来,不是当事人,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敏感。我曾见过爷爷留下的“人情簿”,上面记录了各种人情来往,有些人情债往往到父亲这一辈还在还。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情”观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都市人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比如老乡、同学、同事、亲戚等等,很多关系的形成,往往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同学遇到难处,是否有义务伸出援手?作为同学,所承担的责任是否就应该比对普通陌生人多一些?要知道,所谓同学,不过是因为在录取时碰巧被招生办的人抽到了一起而已。

这种偶然的链接,并不必然产生牢固的关系。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更容易找到和自己价值观接近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圈子”。有些人对借钱给亲戚会产生疑虑,但是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一个微信群却可以众筹做生意。深入地交流,所产生的信任度,有时候会超过传统的血缘关系。

从“关系”到“圈子”,显示出在信息时代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过去,人们提倡“日久见人心”,是因为交通和通讯不便,人要相互理解到一定程度,必须很长时间才行。而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交流,要成为“知己”,已经不需要太久。不久前,与我同处一个微信群的两位朋友,分别在广州和北京,但是却在各自的家中通过视频向对方敬酒,两人各自喝下半瓶白酒,并赋诗一首。这种新型的交往,是“圈子”的典型特征。

不熟或多年没联系的同学结婚,到底该不该去参加婚礼?是别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多年前同一个教室上课,不过是一种机缘。时光飞逝,每个人都有了很大变化,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你是否决定将来彼此走得更近?就目前的了解而言,是否能够发展出有共同价值观的圈子?
(编辑:songshaohui)
——————————-分界限——————————
这篇文章我看到的时候很有感触,一直在把自己带入其中,想象如果是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事实上,在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更觉得有必要转载过来,很有可能,我五年后也会重新再读到自己转载的这篇文章,我五年后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不知那时会做何感想!

P.S我真的不经常转别人文章,搞不好还落得个侵权的名,如果格式有什么不规范,还请告知。

#缘由

本篇可以结合,上面一篇《【断舍离】——我为什么不玩游戏》一起看。

首先解释一下,我写这样一篇也许在别人眼中是碎碎念的文字的初衷。我在过去长达十年的生活里,打篮球和看篮球比赛,占据了相当多的娱乐生活时间。在过去,小学的五六年级,初中乃至于紧张忙碌的高中时代,我都没有放弃他超过半年的时间。然而,到了最近,我却已经有半年多没有打篮球了。博客这两个字最初是从英文web log翻译过来的web是网络的意思,而log则是日志的意思。而日志这个东西,而在我看来,就像是航海日志那样是记录航行中的种种变化的,网络日志,也就是博客,它的本意也应当是记录下我们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是我们的技术上的成长,也就是很多人的技术博客,也可以是像我今天记录的这种,生活的变化。而既然,我改变了一个我已经存在十年的习惯,那怎能不分析一二呢?

有一次,和两个同学一起在路上走着,其中一个因为打篮球把脚给崴了,于是我关心了几句,这时候另外一个同学问我,「好久没看你打篮球了啊,退役了吗?」,我并不想轻易地回答,只是笑笑,并没有说话。

#理由

##兴趣的转移

进入大学之后的我,实际上,生活更加的丰富了,就像是我在前文《【断舍离】——我为什么不玩游戏》所讲的那样,由于兴趣发生了转移,对打篮球没有了很强烈的好奇心,它对于我,也没有很强烈的吸引力了。即便是在器材良好的场地上打篮球,打篮球的过程中渐渐地找不到当初在土地上对着破篮筐投球时的那种快乐了。这个世界上的诱惑太多,让人感兴趣的东西太多,不像当年小学初中的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乱七八糟的朋友圈,几个人凑在一起打一场篮球能够对付好几个小时,现在的可供选择的活动太多了,而我自己又是个不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人,所以当把时间给了别的事,就确实很难有更多时间来打篮球。

##跑步的代替

我在来到这个学校之后,认识到学习可以不好,但是一定要尽量把身体搞好。体育锻炼并不可少,否则像某些人那样吃了睡,睡了醒,醒了L的生活简直难以想象。我在大二的时候有一个意识,就是当毕业之后打篮球的机会就更少了,很难凑齐那样的固定哦时间和人马。所以,如果还希望健身的话,需要找到新的运动方式,所以我选择了跑步。当我从去年的大概这个时候有意识地晚上去跑步的时候,跑步这件事情渐渐变成了哦一个新的好的习惯,而打篮球这件事情则渐渐被我忘记到了脑后,我也这样觉得,从时间上说,跑步这件事半个小时的运动量几乎等同于我打两个小时的篮球的运动量,跑步的效率显然更高,而且当我将它视作我的一个习惯之后,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跑步,与之对比的是,打篮球越来越没有了激情。

##同道中人

打篮球是个团体运动,我承认在过去,在我还没有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打篮球是我为数不多的感到十分快乐的事情之一,在玩的过程中嘻嘻哈哈,尽情释放,即使我的球技很糟糕,但是同样没有关系。然而来到这个学校之后,我发现,打篮球的时候,很难再找到当初的那种感觉了。这其中自然有我自己打了十年篮球烦了的原因,但也有我没有遇到那么几个好的同伴队友的缘故。这里的「好」并不是说球技好,而是能够共同在球场上把球玩地很开心。甚至,由于我个人的偏见,还遇到了一两个不太对付的且经常在一起打球的哥们,这让我又不舒服了。

##叫与不叫

已经说过,打篮球是个团体活动,一个人自己打顶多算作练习。我自己并没有篮球,所以在以前往往是同班同学出去打篮球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然后我如果想打了就下去和他们耍耍,后来有一阵子他们是在班级的群里面商量约定,我因为默认屏蔽了群消息,所以看到那些商定的时候已经晚了。而往往他们喜欢打球的时候,我则不想打,一来二去,也没人再打电话叫我了。再后来重新分了宿舍,最喜欢打篮球的那些家伙主要集中在三楼,而只有一两个打篮球的包括我在二楼,这就造成了往往三楼的叫叫门,凑齐了人,就可以开打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叫上我了。于是他们连班级群也懒的发消息通知了(其实当时我是很烦的,总觉得那种事情不应该往班级群里说),于是渐渐地当我在下午4点到6点这段时间出宿舍时,就总能够看到我班人和其他几个认识的伙计在打球。后来有一阵,我想打篮球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去篮球场,然后看见三五成群的人,就凑上去凑成一拨,也挺有趣,不过经常是,我打了没多久,我班那帮打球的出来也在旁边的另外一个场地打球,我望着他们,总感觉十分奇怪,好像我是个叛徒似的。所以,再后来,我连自己找球打也懒的打了。晚上跑跑步不是很好么。

##其他
我在大一结束的时候,看过一本郭天祥的《51单片机》,如今书中很多内容已经淡忘,但是却仍然记得他书中的前言。他的前言说了自己是如何度过他的六七年大学及研究生生活的,他在书中提到他大一的时候也是个每天打篮球混日子的人,后来发现这样重复的生活太过无味,于是果断放弃了打篮球,而开始了专业上的实践学习。我承认,我虽然至今没有像他那样在专业上学得很好,但是却意外地认同了他那个打篮球碌碌无为的想法。的确,大学四年时间有太多东西需要了解,需要学习,打篮球这件事情,我在初中高中已经体验过很多快乐了,可以适当地割舍了。

#思考

大概理由就是前面所提的几条。与「不再打篮球」相对应的是,我在最近也很少看NBA了。这对我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改变,因为在高中时代,作为住宿生的我,高一高二每两周只能回家两天,而就是这样的情况,我在这两天里,还能够投入5,6个小时看球,这足以看出我的热爱,然而就像是前面提到的不打篮球的理由,现在很少看NBA也是同样的。

#故事
有一次,我坐火车回家,因为买的是硬座票,所以能够听到旁边很多人的议论,那次回家,车上人很少,有几个人凑在一起聊天,虽然隔了5,6米的样子,但还是听的真真儿的。他们谈到了他们的职业领域里面的很多东西,最后有一个中年妇女很认真地说,「你关注于什么,你就会获得什么」。

上面的场景,我一直记得。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

#缘由

早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就很想表达一下,我对于「玩游戏」的看法。我本人很少玩游戏,甚至在大学近三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在电脑里面装过CF,LOL之类的游戏,如果说要给我自己的不玩电脑游戏找出几个理由,大致如下:

#小时候的黑历史
我家在农村,小学二年级左右有一次回到家里面,被我妈问起是不是去了游戏厅,我说没有啊,她说有人看见了,但是真没有,她便硬说我以后不要再去了这些话。当时感觉自己被冤枉了,平白无故地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那以后倒真的很少去了。

落后了就难再追上

事实上,因为很少去游戏厅,但有些时候还不得不跟同学一起去,一起玩,因为自己本来就玩得少 ,所以在结果上总是输给对方,比如本来应该按动按键的,但是就是会想不起来按动按键,而是如果是要画面里面的人物向左走,自己就向左扭动身体,如此一来,受挫的结果是因为玩得少,因为不想丢人,反倒更有了抵触。

后来玩电脑游戏也是类似的,我小学的时候,一大帮同学在网吧玩《大话》这些游戏,而那个时候,我其实是受原因一而比较抵触的。到了初中的时候,又兴起了CS这些游戏,然而,毕竟家里面没有电脑,想试也很难,落后了就很难追上。

#兴趣并不在此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人的兴趣是在慢慢培养的,但是我对于网络(电脑)游戏的兴趣从来都不是很高。当我最初知道网络的时候,我一个很大的欲望其实是学习更快的打字,而不是能够玩游戏。在我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中毕业的那几年,我实际上是很自卑的,因为看到陆陆续续地有同学家里面有了电脑,那个时候总感觉自己落后了,脱轨了,甚至一位同学也曾经亲口向我说过类似的话。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毕竟有微机课,但是你懂的,微机课从来都是玩玩小游戏之类,小学的时候是纸牌,初中的时候是红警,嗯,红警是我至今玩得最好的一款相对比较大的游戏。在课外的一些时间,我甚至会自己画出一个键盘的图出来,然而在上面敲击着手指学习打字,而这样的经历又绝对不止一次两次,只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我,觉得打字很快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玩游戏,可能也需要快的手法吧。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还是因为我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思维方式,当我还在村子里上小学上初中的时候,我能够接触到的了解信息的媒介主要是电视和广播媒体,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身边其他人的影响,我也承认我的父母对我有很强烈的影响,但是不得不承认,在那段时间,当我思考问题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谁的话更加权威听谁的,那显然国家媒体的话更加权威,当然这在当时来说并不是坏事,我的确从中得到了很多信息,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之心 ,也正是这些媒体给予我的强大影响,让我意识到网络的世界绝不仅仅是游戏

#时间

其实如果说,我的大学以前的时间是因为以上三点原因,而始终对电脑游戏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实际上,当我离开高中,上了大学的时候,当我的身边人在宿舍里面的少数几个活动之一就是玩诸如LOL,CF,之类的游戏的时候,我可以说,我仍然无动于衷,我来到大学之后,兴趣点(关注点)发生了很多次的转变,但是从来也没有一次转移到电脑游戏上来。我的生活丰富,我的时间很充裕,大一的时候,我有个之前一直和我关系不错的哥们,他新买了笔电,然后想我和他一起打CF,我婉言拒绝了,那天我就知道了我们的关系不会特别好了。

我从进入大学第一天起,就没有打算当一个学霸,所以我的时间并不是用在了做作业看课内书籍上面。我只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罢了,我好奇这个世界,不满足于游戏的虚幻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的时间利用效率有多高,我有多牛X,而仅仅是为了我不玩游戏或者很少玩游戏找到的一个理由。

时间的确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我经常会看到有人感叹,他多么的无聊,既然这么无聊了,那么就玩玩游戏,看看小说吧。似乎他玩游戏的理由仅仅是为了避免无聊。我也看到有些人是这样解释他玩游戏的动机的,而且不止一次,他们说「在大学的宿舍里,你如果不会玩个LOL,你都没法跟人家交流」。就是在这两天,我看了一本被刘未鹏极力推荐的书—-《影响力》,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几个重要的影响力因素,其中一个就是社会认同,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这个桥段,写这篇自白写到这个点的时候,也很自然的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的确这个所谓「不完LOL,不能融入圈子」的观点就是所谓的社会认同。这样的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比如我经常听到的「在饭局上不喝酒,你还想不想谈生意」,我在此并不想评价这些社会认同的事情的正确性,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只是想说明这些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么的普遍,很多人即使原本对游戏并没有很强烈的兴趣,由于要融入这个圈子,也渐渐地开始了每天宅在宿舍打游戏的生活。而我,一直自认为在尽量保持着我的独立思考。

#补充说明
我在此文中从来也没有说过玩游戏有什么不好的,即便是我在生活中也和别人这样说,这样讲,我个人还是将玩游戏看作是一种娱乐活动的,就像是看电影,看书,打篮球一样,只是凡事都有个度,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玩游戏玩到死的新闻,其实那不过是过了度,我的确几乎不玩电脑游戏,但是也会经常玩手机游戏,我认为手机游戏更加简单,更适合我玩,这也说明我从来不认为玩游戏是错的,是不对的,我也没有把它放到我前面的任何一点理由中去。但是,往往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

我大一刚来这个学校的时候,和两个同学出去吃饭,席间身为班长的东北哥们问我,平时玩什么游戏。我犹豫 了一下,说平时很少玩游戏。这样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他愣了一下,然后告诉我,「不玩游戏啊,那有什么意思。」。我知道我们在此处上没法交流了,于是只好沉默了。

我从来没有说过玩游戏是不对的,然而在生活中却偶尔能够遇到一些人认为「不玩游戏的生活很没有意思」。这一点总让我难以释怀,在我看来,无非是两个不同的兴趣点而已,何必非要那么地「非黑即白」呢?当然,我前面已经提到过了,那哥们儿是个东北大汉,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我也并没有太过在意。但仍然有不少人,是和他一样的想法的,对此,我只能说,避免争议,求同存异吧。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

离理性越近,离上帝越远?

昨天班主任给我们上课,讲到安排下学期实习的事情,计划安排十个人左右去深圳的两家公司实习,这个事情之前已经向我们提过了,这次便问及了每个人的意向,想去的同学举手。陆续举起了十一二双手,坐在我旁边的前室友略显忧郁,像是自言自语地问道「可不可以留在本地?」,前室友家在广东顺德,若是此去深圳实习,也算是回家了,以后很有可能就在广东发展。

听说他的话,我很自然地脱口而出「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不能理解」。这时候前室友正打开手机,解开锁屏,我看了看他手机的墙纸,是一个妹子。他自己并没有答复我,只是玩手机去了,旁边另外一个和他关系较好的胖哥笑嘻嘻地回复我,「你不能理解?你当然不能理解。」

事实上,当我看到前室友的手机墙纸的时候,已经突然明白过来了。于是便回复说,「我有点能够理解,不过,从情感上说,我能够理解;而从理智上讲,我不能理解」。

前室友这时候终于发话了,而他说的,就是此文开头的这句,颇让我惊讶的话。「离理性越近,离上帝越远」

他说完这句话,我竟无言以对。只能默默地将头转过去,继续听老师讲课了。

不过后来一直在想这样一件事,想象如果男主角换作是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而这,又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听闻的另外一件事。


上图是微博上认识的一个同校大四女生发的微博,她男朋友碰巧我也认得,曾经我在的一个社团里他指导过我们,是个比较精明干练的人。此女经常在微博上秀二人的出去约会吃饭的照片和两人发展情况,有苦有笑有打有闹。看到这条微博,又看了些下面其他人和她的评论,才知道原来是此女考研失利,而本来二人计划考同一个学校的,无奈想法终于没能变成现实。女的考研失利,而男的呢,则可以准备复试了。于是男的为了女的放弃了211的研究生,选择直接就业,以确保两人同时就业,不会再有一个人等另外一个人的情况,这是我所见的真实的曲折的爱情故事了。后来,我就作为一个校友在评论里祝福了这二位百年好合。

两件事情,前者离我更近,更加真实,后者离我更远,更加飘渺。所以我对前者的态度是,人应当理性,而我对后者的态度则是羡慕嫉妒。这让我更加确信,如果换作是我,我自己一定会在可能的一番挣扎之后选择事业和前途,而断然不会选择那看似飘渺的爱情。我有着轻微的刘备的价值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也许这样说,并不准确。但是好像中国传统文化里,总是把女人看作是英雄的绊脚石,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而这里如果把每个普通人看作一个他自己的英雄,那么每个人都在经受着「难过美人关」的考验吧。所以以上两件事情的男主角,换作是我,都会选择事业上的更大的发展,选择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更有利的方向。而只有看到那些真正没有摊在我们身上的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会羡慕嫉妒吧。

所以,字写到这里,大概也能明白我为什么还是单身了。(哈哈,此处自嘲,莫要当真)

我们总在面临着理性和感性的选择,前两天看《星际穿越》,里面就有一个桥段,女主角希望选择一条路,男主角希望选择另外一条路,而二人的选择恰好一条是感性之路,一条是理性之路。当然他们最终,选择了通往理性的路。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

我参考了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6181c3e068c801152ef153b8.html 这个资料发现最懒最快的方法就是改动其他人的URL文件属性及文件名称,真的很方便,至于为什么要制作URL文件,此文档也说得很不错:

很多朋友有了自己的博客、空间、淘宝店或者网站,想将自己要推广的网址做成url文件,让别人点击这个文件后就能直接访问要推广的网址,这在很多网站下载的压缩包里都能看到的.

制作方法:

选中拖放出来的文件,修改为你自己的名称,再右击,点击属性,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URL后文本框中输入你的网址,点击确定就好了。
最后点击打开看一下,都能正常打开,接下来就可以直接放到文件里给别人,而不用慢慢告诉别人你的网址了。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百度云
http://pan.baidu.com/s/1sj2XzNR

我大概看了看,排版还算不错。这是英文原版,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拿来读读。

#本书介绍
本书详情请见:好奇心日报报道

另一本乔布斯传记《成为乔布斯》,明天即将在美国上市。相比苹果高管纷纷给出差评的《乔布斯传》,新传记被苹果的 iBooks 账号给了好评:这是唯一一本被认识乔布斯的人所推荐的传记。
苹果软件主管 Eddy Cue 发推文称:“(《成为乔布斯》)写得很好,并且是第一本写对的。”
所谓“对的”,就是写得比较符合苹果公司的心意。新传记由 Fast Company 网站主编 Rick Tetzeli 和科技记者 Brent Schlender 合写,后者跟乔布斯相识了大约 25 年。新传记中披露了乔布斯友善、耐心和人性的另一面,还讲述了乔布斯另外一些事情:曾经考虑收购雅虎、发誓不做电视产品,拒绝了库克捐献部分肝脏的提议等。
相比之下,乔布斯亲手选定 Walter Isaacson 作为传记作家、有官方授权的畅销书《乔布斯传》却遭到了苹果高管的集体吐槽。库克的评价是“乔布斯的形象不能让人理解,我认为 Isaacson 对他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Jony Ive 则称“我的评价不能再低了”。
这并不奇怪,虽然两本传记都宣称没有他人编辑,但老版本的传记作家 Isaacson 视角更为冷静,对乔布斯的缺陷不加粉饰,例如女儿 Lisa 的执拗、乔布斯的翘掉会议等各种有争议的处事细节。也因为这本书,关于乔布斯的混球(Jerk)性格也被不少人所认识。

题图来自:Fast Company

时间对于我,来到了大三的下学期,然而即便如此,回首过去的三年大学时光,也总是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太少,而与此同时,关于未来的担忧也更加强烈,甚至于我发现,也许有一天,我会连上网的勇气都没有。

触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导火索,是这两天看到的某位大神在知乎网上的一个回答。他在答案中阐释了知乎的现状,言及知乎网上答题者人才辈出,收入只有几十万都不好意思说话,答题者的学历水平如果只是985本科的都不敢吹牛皮,于是联想起我自己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很可怕的问题「有一天,我会连上网的勇气都没有?」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我虽然没有正经地想过,但是却已经在回答着。一个看的见的事实是,在我的大学的前两年,我是个微博控,尽管在这期间微信已经风靡华夏,然而我仍然选择用微博来简单地记录我的生活,在那个时候我喜欢那里,喜欢他的开放,我在那里有过和老外,和湾湾交流的体验,有过和完全陌生的其他人交流的体验,这种体验远超微信空间之类封闭的网络社交带给我的喜悦,于是每天都会有至少5条原创微博,然而在最近的半年,我已经将使用它的时间精力降到了最少,这里面自然有很多的原因,在去年的八月份,我甚至于写了一篇小短文来自问自答如果我不玩微博会是出于什么原因,如今看来虽然没有完全不再碰它,但现在每天将刷微博的时间和发微博的次数降到最少,主要的原因是我之前提到过的第三点和第四点,也就是:

3 我自己丢人了,混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在这里发言了。
4我还没有没落,但我要努力了,不「玩物丧志」了。

有时候,当你混迹于网络时,你总以为网络很亲近,你和你网络上认识的那些人是同一类人,然而后来你发现,你自己太天真。

我喜欢向上看,所以当我在微博上关注了大量的在很多方面比我强的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没有在讲他们是怎样成功的,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的,他们仅仅是在秀存在,秀他们的生活状态,而那个,现在我看来,和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那些东西看多了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开始满是失落,刷微博的过程反倒成了不开心的事情,为了让自己过得开心,我开始尽量少地刷微博。在微博上发言也是一样的道理,以前我粉丝数目只有几十几百的时候,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言,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而当我的粉丝里陆续出现了一些白领或者牛人甚至于一些身边的朋友的时候,虚荣心让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别人是会怎样想?即使那些人可能根本不会看到。于是与其这样,不如少说点真心话,少发表个人意见了。

再说会到知乎网这边来,我从13年夏注册知乎,在知乎网上答过76道题目 。在起初注册知乎的时候,受当时那种气氛的影响也觉得这算是一个高逼格的社区,一直也只是心怀忐忑地问问题,直到14年初才陆续地开始答题,我答那些我认为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且偶尔能够赢得其他知友的赞同,也比较欣慰了,然而当我看到那位大神关于知乎网答题环境的说明之时,我开始想,我是否有资格答题呢?

我个人是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的学生,而且学无所长,即使我自己告诉自己学历证明不了什么,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总有点自卑的心理。但是我毕竟不喜欢qq空间这样的产品,我毕竟不喜欢玩网络游戏,我希望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我希望和牛人交流。

我家在农村,我有一群家乡的朋友,他们没有上过大学,有些甚至仅仅上过小学。在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家里并没有电脑,我也很少接触电脑,他们给了我一个印象,上网只有做两件事情,玩游戏和上qq。后来在我自己的上网经历中,我有意识地把这两件事情尽量从我的网上生活中扒开。

我相信,我那些朋友即便是现在,他们的网上生活也仅仅是玩游戏,看视频,聊qq,如果再多些刷网页看新闻,甚至于我自己的大学同班同学,很多人也是如此。我不想说这有什么错误,我今天想说的角度是,也许错的不是他们,而是整个网络的环境。

现实是不公平的,网络也不是公平的。现实的不公平体现在你家的孩子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可以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琴棋书画各门辅导班,而他家的孩子却是放学之后穿着破衣烂衫满街跑(这是最近我看到的一个事情,如果说不公平的事情自然有比这更甚者,不过我在此只讲我亲身所见)。而网络的不公平,则体现在你在所谓高大点的知乎微博炫富炫知识,他在稍微俗一点的QQ空间刷存在感。而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环境所致。

如果知乎网的定位是所谓高大上的人群,谈的都是高大上的话题,我那些小学初中没毕业的同学没有机会参与的话,即便是贴吧这样通俗的网络社区,仍然是存在着碾压和被碾压,贴吧的主力军仍然是大学生,贴吧讨论的话题主流仍然是与大学生活相关的。这些,我那帮同学也无从插话,也许只有各种游戏吧才能够让他们有存在感。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话语权也是微乎其微的。

环境和话语权都很重要,我那些小学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同学,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会允许他们有机会有欲望去参加更高大上一点的讨论,但是他们依然有想要在网络上发言的欲望,所以他们在qq空间,微信上的秀存在感就十分合理了。同样的,我身边的这些大学同学们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进入了一所不入流的二本院校,我们的网络话语权又有多少呢?

所以,越来越发现,即便是在远离现实的象牙塔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也仍然是不公平的。有一天,我会连上网的勇气都没有?

注:
1.此处我所指「上网」是我自己的网络用途,在此主要指各类社交网站和论坛。

2.关于网络话语权,也主要是指网民在社交网络和各类论坛上的话语权。

3.关于网络话语权的问题,事实上就和生活中的话语权,表达权利一样,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表达的权利,所以生活如此,网络亦如此了。至于细节,不再多讲。

更新:本文最早的时候写在简书上,后来有评论,提及我并不应当在此沉沦,并以自身实例举出来,说到他自己同样大三学历不如我,但如今已年入十万rmb,我只好告诉他,「我讨论的不只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也知道该加油,该努力,但不妨碍我对这个问题反思。」,坦白讲,这是一篇略带个人抱怨情绪的文字,但是绝不仅仅是抱怨吧。当然文中有几个我没有展开的点,「知」与「行」的谁先谁后问题,以及「我对于学历的看法」,如果以后有想法了,可能会就此展开,敬请期待。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