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我参考了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6181c3e068c801152ef153b8.html 这个资料发现最懒最快的方法就是改动其他人的URL文件属性及文件名称,真的很方便,至于为什么要制作URL文件,此文档也说得很不错:

很多朋友有了自己的博客、空间、淘宝店或者网站,想将自己要推广的网址做成url文件,让别人点击这个文件后就能直接访问要推广的网址,这在很多网站下载的压缩包里都能看到的.

制作方法:

选中拖放出来的文件,修改为你自己的名称,再右击,点击属性,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URL后文本框中输入你的网址,点击确定就好了。
最后点击打开看一下,都能正常打开,接下来就可以直接放到文件里给别人,而不用慢慢告诉别人你的网址了。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百度云
http://pan.baidu.com/s/1sj2XzNR

我大概看了看,排版还算不错。这是英文原版,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拿来读读。

#本书介绍
本书详情请见:好奇心日报报道

另一本乔布斯传记《成为乔布斯》,明天即将在美国上市。相比苹果高管纷纷给出差评的《乔布斯传》,新传记被苹果的 iBooks 账号给了好评:这是唯一一本被认识乔布斯的人所推荐的传记。
苹果软件主管 Eddy Cue 发推文称:“(《成为乔布斯》)写得很好,并且是第一本写对的。”
所谓“对的”,就是写得比较符合苹果公司的心意。新传记由 Fast Company 网站主编 Rick Tetzeli 和科技记者 Brent Schlender 合写,后者跟乔布斯相识了大约 25 年。新传记中披露了乔布斯友善、耐心和人性的另一面,还讲述了乔布斯另外一些事情:曾经考虑收购雅虎、发誓不做电视产品,拒绝了库克捐献部分肝脏的提议等。
相比之下,乔布斯亲手选定 Walter Isaacson 作为传记作家、有官方授权的畅销书《乔布斯传》却遭到了苹果高管的集体吐槽。库克的评价是“乔布斯的形象不能让人理解,我认为 Isaacson 对他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Jony Ive 则称“我的评价不能再低了”。
这并不奇怪,虽然两本传记都宣称没有他人编辑,但老版本的传记作家 Isaacson 视角更为冷静,对乔布斯的缺陷不加粉饰,例如女儿 Lisa 的执拗、乔布斯的翘掉会议等各种有争议的处事细节。也因为这本书,关于乔布斯的混球(Jerk)性格也被不少人所认识。

题图来自:Fast Company

时间对于我,来到了大三的下学期,然而即便如此,回首过去的三年大学时光,也总是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太少,而与此同时,关于未来的担忧也更加强烈,甚至于我发现,也许有一天,我会连上网的勇气都没有。

触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导火索,是这两天看到的某位大神在知乎网上的一个回答。他在答案中阐释了知乎的现状,言及知乎网上答题者人才辈出,收入只有几十万都不好意思说话,答题者的学历水平如果只是985本科的都不敢吹牛皮,于是联想起我自己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很可怕的问题「有一天,我会连上网的勇气都没有?」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我虽然没有正经地想过,但是却已经在回答着。一个看的见的事实是,在我的大学的前两年,我是个微博控,尽管在这期间微信已经风靡华夏,然而我仍然选择用微博来简单地记录我的生活,在那个时候我喜欢那里,喜欢他的开放,我在那里有过和老外,和湾湾交流的体验,有过和完全陌生的其他人交流的体验,这种体验远超微信空间之类封闭的网络社交带给我的喜悦,于是每天都会有至少5条原创微博,然而在最近的半年,我已经将使用它的时间精力降到了最少,这里面自然有很多的原因,在去年的八月份,我甚至于写了一篇小短文来自问自答如果我不玩微博会是出于什么原因,如今看来虽然没有完全不再碰它,但现在每天将刷微博的时间和发微博的次数降到最少,主要的原因是我之前提到过的第三点和第四点,也就是:

3 我自己丢人了,混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在这里发言了。
4我还没有没落,但我要努力了,不「玩物丧志」了。

有时候,当你混迹于网络时,你总以为网络很亲近,你和你网络上认识的那些人是同一类人,然而后来你发现,你自己太天真。

我喜欢向上看,所以当我在微博上关注了大量的在很多方面比我强的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没有在讲他们是怎样成功的,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的,他们仅仅是在秀存在,秀他们的生活状态,而那个,现在我看来,和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那些东西看多了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开始满是失落,刷微博的过程反倒成了不开心的事情,为了让自己过得开心,我开始尽量少地刷微博。在微博上发言也是一样的道理,以前我粉丝数目只有几十几百的时候,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言,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而当我的粉丝里陆续出现了一些白领或者牛人甚至于一些身边的朋友的时候,虚荣心让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别人是会怎样想?即使那些人可能根本不会看到。于是与其这样,不如少说点真心话,少发表个人意见了。

再说会到知乎网这边来,我从13年夏注册知乎,在知乎网上答过76道题目 。在起初注册知乎的时候,受当时那种气氛的影响也觉得这算是一个高逼格的社区,一直也只是心怀忐忑地问问题,直到14年初才陆续地开始答题,我答那些我认为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且偶尔能够赢得其他知友的赞同,也比较欣慰了,然而当我看到那位大神关于知乎网答题环境的说明之时,我开始想,我是否有资格答题呢?

我个人是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的学生,而且学无所长,即使我自己告诉自己学历证明不了什么,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总有点自卑的心理。但是我毕竟不喜欢qq空间这样的产品,我毕竟不喜欢玩网络游戏,我希望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我希望和牛人交流。

我家在农村,我有一群家乡的朋友,他们没有上过大学,有些甚至仅仅上过小学。在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家里并没有电脑,我也很少接触电脑,他们给了我一个印象,上网只有做两件事情,玩游戏和上qq。后来在我自己的上网经历中,我有意识地把这两件事情尽量从我的网上生活中扒开。

我相信,我那些朋友即便是现在,他们的网上生活也仅仅是玩游戏,看视频,聊qq,如果再多些刷网页看新闻,甚至于我自己的大学同班同学,很多人也是如此。我不想说这有什么错误,我今天想说的角度是,也许错的不是他们,而是整个网络的环境。

现实是不公平的,网络也不是公平的。现实的不公平体现在你家的孩子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可以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琴棋书画各门辅导班,而他家的孩子却是放学之后穿着破衣烂衫满街跑(这是最近我看到的一个事情,如果说不公平的事情自然有比这更甚者,不过我在此只讲我亲身所见)。而网络的不公平,则体现在你在所谓高大点的知乎微博炫富炫知识,他在稍微俗一点的QQ空间刷存在感。而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环境所致。

如果知乎网的定位是所谓高大上的人群,谈的都是高大上的话题,我那些小学初中没毕业的同学没有机会参与的话,即便是贴吧这样通俗的网络社区,仍然是存在着碾压和被碾压,贴吧的主力军仍然是大学生,贴吧讨论的话题主流仍然是与大学生活相关的。这些,我那帮同学也无从插话,也许只有各种游戏吧才能够让他们有存在感。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话语权也是微乎其微的。

环境和话语权都很重要,我那些小学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同学,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会允许他们有机会有欲望去参加更高大上一点的讨论,但是他们依然有想要在网络上发言的欲望,所以他们在qq空间,微信上的秀存在感就十分合理了。同样的,我身边的这些大学同学们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进入了一所不入流的二本院校,我们的网络话语权又有多少呢?

所以,越来越发现,即便是在远离现实的象牙塔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也仍然是不公平的。有一天,我会连上网的勇气都没有?

注:
1.此处我所指「上网」是我自己的网络用途,在此主要指各类社交网站和论坛。

2.关于网络话语权,也主要是指网民在社交网络和各类论坛上的话语权。

3.关于网络话语权的问题,事实上就和生活中的话语权,表达权利一样,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表达的权利,所以生活如此,网络亦如此了。至于细节,不再多讲。

更新:本文最早的时候写在简书上,后来有评论,提及我并不应当在此沉沦,并以自身实例举出来,说到他自己同样大三学历不如我,但如今已年入十万rmb,我只好告诉他,「我讨论的不只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也知道该加油,该努力,但不妨碍我对这个问题反思。」,坦白讲,这是一篇略带个人抱怨情绪的文字,但是绝不仅仅是抱怨吧。当然文中有几个我没有展开的点,「知」与「行」的谁先谁后问题,以及「我对于学历的看法」,如果以后有想法了,可能会就此展开,敬请期待。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

这同时也是我在知乎上的一个答案 为什么近年来国产的都市爱情电影倾向于高端、小资、西式的生活形态设定?

就在刚刚,我在看徐静蕾导演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坦白讲,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个人是怀着很强烈的好奇心的。一方面在此之前我看过徐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亲密敌人》《将爱情进行到底》《我爱你》等片子,我对这些片子印象都不错,另一方面关注了徐的ins,看到她在拍摄这部电影的片场也很唯美,总觉得这部电影不会太差。然而,我好像错了。

这部电影给我的直观感觉就是太假。

1 男主角设定为一个文艺高富帅男神,竟然还有一个可爱女儿,猜想是想吸引那部分喜欢看《爸爸去哪儿》的观众

2 一群京片子在一个遥远的捷克城市布拉格的爱情故事

3女主角的遭遇,男主角的遭遇,女主角奶奶的遭遇

4 就像题主所说,经常出现的豪车,苹果手机,电脑。

所以说,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完美的符合了题主问题中解释的「人手一台苹果电脑/手机;整天有各种西式舞会、party(大家都穿的很正式,讲究);主人公的家都是好几百平方,装修得像样板间一样豪华而没有生活气息……」。

我比较赞同排名第一的答案,说到了迎合二三线城市观众的需求的重要原因。不过我并不想对此多谈,我想到的是,对比。

《有一个》电影让我想到了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同样是在一个电影中叙述两个不同年代的爱情故事。所不同的是,前者让我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后者我则很能接受,并且为之感动。甚至于看《有一个》的时候想到了前不久看过的《五十度灰》,没错,我觉得男主角太像《五十度灰》里的灰了,都是所谓的高富帅类型,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能够接受《五十度灰》而仍然反感《有一个》。

我只能这样解释: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习惯性地拿电影中的情节来与自己的生活做比照,看国产电影更是如此,看国产爱情电影更是如此,看国产爱情时装电影更是如此,所以当我看《有一个》时,有种强烈的抗绝心理,认为他不真实,因为它与我的生活差距甚大。而我在看外国电影的时候,即使外国电影有同样雷人的人物设定,剧情安排,因为我对于外国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会习惯性地放弃对比,而是假定他们的生活确实如此,理应如此。

当然我上面说的对比,并不是钻牛角尖似地对比。如果是钻牛角尖式的对比,那么国产电影就没有好电影了,事实肯定不是这样。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徐曾经的《我爱你》,《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我看来就都是很不错的电影,我也试着对比,试着感同身受,并且带入到剧情之中,我都能耐心地看完,但是这个《有一个》我做不到,我看了一个小时之后快进着把后面的情节过完了。

所以,我现在看的更多的是外国电影,因为不了解,所以即便事实上多么雷人,多么假的情节,可能也都能使我接受。

回到问题本身来,为什么要这样设定呢?大概就像是排名第一的答案所说的那样,不过我不想扯什么几线城市,我想说的是人们喜欢看到灯红酒绿,人们喜欢看到现实中的童话生活吧,这在爱情电影里面尤其如此。只是,我恰恰不在这些人之中。原因嘛,看到有的知友的答案可作为原因,他说电影可以让人忘掉现实。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电影反而更加强烈地让我将之与我的生活对比。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发现我近期应该都不会再看国产爱情电影了,老电影除外。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

图片来自Amazon

知乎上有对于Kindle 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使用技巧? 这个问题的热烈讨论,我并不想赘述,只是想在此基础之上,做一个简单的补充。

#位置信息
对于那些自己上传的书籍(也就是非正版),位置信息是个很纠结的问题。开始我很天真地以为位置信息==页数,然后我就发现,我那几本书都有几千页,这显然不靠谱。后来才发现,位置信息的玄机。

我参考了以下两个链接中的资料:
What does one Kindle location unit represent?
(kindle看书进度中的“位置”是个什么概念?

基本上得出了这样的观点:
每128byte为一个location(位置),由于每个汉字占用两个字符,所以实际上,每个location(位置)应该有64个汉字,当然在实际中,应当有标点符号的存在。中文标点占用两个字符的空间,英文标点占用一个字符的空间。所以实际上还需要考虑标点符号。

#记笔记和导出笔记

在实际使用kindle过程中,我发现笔记的记录和导出是个问题。同样经过搜索引擎的搜索,找到了两个支持导出笔记的网站(实际上还看到一个软件,不过我个人习惯使用web app,所以并不推荐)

一个是国内的 http://kindleand.me/myclips/
一个是国外的https://www.clippings.io/Explorer/

经过对比我发现,国内的那个网站功能较为单一,而且只支持导出为txt格式文件。而国外的那个网站,将笔记导入到该网站后,不仅仅支持在线编辑,添加小标签等功能,还能够支持导出evernote(国内为印象笔记)以及重新将笔记推送回kindle(前提自然是已经整理好了,我们知道在kindle里的笔记是放到一个txt文件中,按照标注时间来排列的,所以很杂乱)。将该网站与evernote(或印象笔记)或amazon账号关联之后,就可以实现导出,十分方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外那个网站并不支持中文界面,所以对于英语能力偏弱的童鞋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看到了吧,英语挺重要的啊)

#rss订阅

大概用过kindle 的人都知道狗耳朵这个网站,不过经过我的使用,我发现,他的体验也并不很好,除非你购买了它的vip。

当然国外还有一个kindle4rss ,我更喜欢这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网站还有中文界面,估计是看到了庞大的中国用户群,它也有vip服务,不过免费版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了。

#竖版繁体书

前几天在刷社交网络的时候,看到timeline上面有人在晒她看的红楼梦,竟然是竖版的,顿时有一种古色古香之感。的确,如果一些古籍能够制成竖版繁体书一定会更有味道的,后来在网上搜了搜相关的资料,发现这方面资料也并不少,在此提个醒,给感兴趣的童鞋。

随手找了两本竖版繁体书
dropbox下载

#找书

请尽量支持正版,请尽量支持正版,请尽量支持正版

据说重要的话,要连说三遍。

kindle我买之前就发现一个现象,最近打击盗版比较严重。kindleren,kindle114这些网站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kindleren的影响最为严重,基本上已经死了。而我在手机看电子书的时候,常去的读远 也已经不能下载了。还好,我自认为搜索能力很强,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天,只借助搜索引擎也能满足我的需求了。

事实上,我的百度云盘里是有大量从别人那里转存过来的电子书资源的,然而我自己并不觉得有必要将他们全部下载下来,也不觉得我有必要总是翻阅这个库来找书。我对书的看法是,如果我想看哪一本了,我再找哪一本。这个时候,我自己认为直接上网搜索会更快一点。

索性,目前读远 又重新提供了下载功能,而且更加强大了。所以一般来说,用这个网站找书足矣。

#kindle相关新闻及技术网站推荐
kindle 伴侣: http://kindlefere.com/
这个网站,我看了下,更新比较频繁,内容也相对比较全面。

关于KPW的简单评价,请移步:http://hktkdy.com/2015/03/19/201503/031903/
#非6寸pdf转为6寸pdf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KmKQAf4PbXyW86fvXktLhDUfDV1y2cOj0GoODKMfAer52I2MjbU8-QL2JFuE83OtPstClMxUjdoJ_2n585zcsa

————————————–分割线———————————————————
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点下面的喜欢按钮,也可以关注本人简书
或简书专题: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也可以阅读我的独立博客,了解更多内容。

图片来自Amazon
好吧,没有见过这么直接的题目了。

#心理历程
大概过年在家的时候就起了买这样一个东西的强烈念头,之所以说是强烈,是因为事实上之前就有想买一个kindle 的念头,只不过只是单纯的想想而已,很早以前就在坊间听说过一句为众人津津乐道的名言,所谓「单反穷三代,kindle富一生」。而与此同时,我也确实在网络上看过很多人在炫自己的kindle,在彰显所谓的逼格。逼格这东西,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有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好吧,扯远了,开个玩笑。事实上是,在寒假的时间,因为我已经不再准备考研了,(是的,关于这个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也许可能以后还会单独写篇博客扯一扯,不过现在我并不想谈),所以有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这「半瓶子水」实在是不满,读书自然是很有必要的了。我也发现,网上有关于是否需要买一个kindle的讨论,一般的结论是kindle适合那些读书爱好者,还好我有豆瓣,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读过的每一本课外书在「豆瓣读书」上都有标记,根据统计,我13年读了16本书 ,到了14年已经增长到了60本,这其中迅速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渐渐地习惯了电子书阅读,以前我个人是不习惯于电子书的。所以如果一年读60本书,那么花几百元买一台kindle用上哪怕一两年也是值得。

所以,经过了以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本学期开学决定有必要买一台kindle了。

#购买过程

整个过程其实比较有趣,因为我最初的想法是要买的话就买最先进的,即使是二手的也没有关系,毕竟我是个穷学生,哈哈 所以当我看到有贴吧吧友有意出让自己已经落了灰的kpw2的时候,我联系了他,不过当时我身在家中,并没有急于购入。而当我开学之后再度联系他时,他说他的kpw2又用上了,我自然也没有怪他。

后来我想到了海淘日版的kpw2,根据汇率计算得出了日版kindle paperwhite的价格大概在530元人民币,价格很具有诱惑力,然而如果加上运费的话,就超过600元了,在我的心中,600是最高限位此处再次哭穷,而且还极有可能在经过海关的时候被税,那么价格就会在700元左右了,这样和淘宝上某些卖家的出价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而且时间耗费太多,我不想耽误。

而与此同时,在某海淘推荐网站上看到有美版的官翻kpw1,只要56刀,于是点进链接里犹豫半天以后下了单,没过二十分钟发现原来这个是官翻kindle, 没有paperwhite的字眼, 赶紧取消了订单 这要是买了就亏了,不仅没价格优势,还是翻新的。
取消的订单

之所以当时心动于官翻的kpw1,是因为价格上比较有优势,而根据网上可查的资料官翻机与新机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实际上我上面那个差点买成的只是最新的kindle6而不是kpw1,所以是虚惊一场了。不过经过上面的折腾之后,确定了方向,突然想到以前看过的很多评测文章都写过kpw2对kpw1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让我动了购买二手kpw1的心。

于是在闲鱼,也就是淘宝二手客户端上泡了两天,挑选到了最后我拿到手的这一台。细节不便多讲,否则便成了软文了。只提两点,一点是起初我看中某个卖家的货,问他「xxx元包邮?」,我并没有讲「xxx元我会买」,结果他没过多久回复说「可以」,并且没过多久又补充说,「如果要的话立刻拍下我改价」,这倒是让我不平衡了,到觉得好像会吃亏似的,于是又在我刚才的要价基础上降价50元,问他「如果xxx元的话,我立刻拍」,这下,对方没有再说话,甚至把我的留言也全部删除了。好像我是个无信用的人,之前给价xxx,见人家爽快,立刻再次降价,其实我当时有意在文字上没给他把柄,只是说的「xxx元包邮?」,当然,文字游戏而已。

第二个细节是,后来在另外一个卖家那里买到的,顺丰包邮,价格不再提了。送了两个皮套,后来东西到货之后看卖家联系地址原来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的,我并不知道这个公司,后来上网查了查,竟然也在纳斯达克上市了,机器寄出的地址就是该公司网上提供的所在地址,如此一来我倒是对这个人很信任了。

整个的流程基本上是这样的:
3月7日:计划买官翻,发现信息错误取消订单。
3月9日:下单
3月10日:由于卖家人在天津,后回到北京才发货,耽误一天,这天发货。
3月12日:到货,确认收货。

于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也仅仅使用了5天的时间。在这5天的时间里,看了两本半书,大概20几万字,才终于觉得还是有必要 写点东西留个念想了。

#评价

##优点

我就不发自己这里的原创照片了,的确电纸书就是电纸书,真正读文字的时候确实就像是在读纸质书一本,阅读体验很不错。另外,由于是买的kpw1,我一直在强调这是kpw1,其实我的买入价格是可以买到一台新的国行kindle6的,不过我没有这样做,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两个指标上,一个ppi,一个续航时间,根据网上可查的资料,kpw的续航时间是kindle6的两倍(这里我不说那些理论上的四小时,八小时),所以它的续航时间也是我很喜欢的。

##缺点
缺点也很明显,系统实在是太慢了,用惯了我的四儿子,再用这个kpw简直不能接受,因为是二手的,我甚至怀疑是机器本身出了问题,不过因为之前特意看了视频评测也对此点进行了很深的吐槽,我才确信不是机器的问题。我后来只能安慰自己,这大概就是为了让你沉浸在阅读上,少做其他事情而设计的吧,不过尽管如此也不合理啊,做笔记打字完全不能适应,所以尽量少在上面写字。我不知道kpw2是不是这样!

#结尾
结尾讲一个真事:

我们班班长买了台surface 3,然后又引起了我们班一股电子产品热,与此同时,那天我在咸鱼上买的kpw也到货了。碰巧就听到有一位女同学说,她的有位同学买了一个东西,只能看书,别的什么都不能做,只是那个屏幕显示效果就像是纸一样,三百多块钱。。。 尼玛,我当时真想把我的拿出给他看 是这个吗

#说明
这是我对知乎上为什么有人愿意用喝酒吹牛,看无营养的综艺节目来消磨时间,有人却能选择用这些时间来看一本好书? 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你觉得有道理,可以点进链接,投以赞同表示支持。

#正文
这个问题之前看到过,起初我是拒绝回答的.不过,现在,我觉得我有必要谈一谈,因为这个问题的确说到了我的心坎.

就是在我按动键盘的这个时刻,我身在大学的宿舍,这里还要我的两个室友,一个在很激情地打着游戏,一个将笔记本电脑搬到床上看电视剧.

如果他们过来看我的电脑屏幕,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我此时此刻正在浏览的这个网站叫做什么名字,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可能也压根并不会在意你在浏览什么网站.对他们来说,他们很快乐,很满足.我也如此.

我 很讨厌「逼格」这个词,也很讨厌「装逼」.我尽量是做自己的.在去年的年底,我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双new balance,也许内心有些许装逼的成分,但是并没有被任何一个人问起或者夸奖,对我来说,这「无逼可装」.在前不久,我买了我人生中第一台 kindle,同样的,我低调地用着这个机器,也没有所谓的炫耀,而与此同时,我们班长买了一台苏菲3代,则在班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事 实上,当我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去教训别人,没有理由去看低别人,我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听过不少的英文歌曲,看过大量的外国电影,看过一百多本 书,然而我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我不知道,太多的东西让我好奇,太多的东西我希望体验.我渴望通过这些事情来给我的人生更多的 不一样.。

回过头去看我人生的前许多年,高中的时候,我回到家里的爱好就是看NBA,听的音乐只有beyond(这里不是黑 Beyond,我是真爱粉),几乎从来不看课外书 。在我的初中时代,也经常和朋友们去喝酒,去吹牛逼。高中的时候认为NBA,是那么的陌生而神秘,我能够从中得到很多的乐趣,那个时候虽然每两周不到48 小时的回家休息时间,但我却可以在这期间两天看三四场篮球,仍然乐此不疲。初中的时候觉得喝酒是一件那个年纪很叛逆的事情,我觉得这样让我活的很潇洒,那 个时侯我能够和同学在学校外面喝光一杯(200ml被子)红星二锅头,再加一两瓶啤酒,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假装没事人一样。

然而现在我不 是那样了,我觉得喝酒对我来说变成了应酬的手段,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看NBA对我来说也少了很多兴趣,我渐渐发觉即使是曾经最兴奋的结束前几分钟内的 厮杀,绝杀与绝杀,看得多了,在心中也越来越觉得无聊了,当然如果能够有机会现场体验那是另当别论的,至少是在电视机前,电脑前,我觉得这些对我的兴趣越 来越低了。我开始看更多的书,看更多的电影,听更多的外国的音乐,但是这也只是暂时的,也许有一天,我会对这些失去好奇之心,然后喜欢上京剧,喜欢上歌 剧?也未可知。事实上,我们都是俗人嘛,也许你现在正在听英文歌曲,日文歌曲,然后就意味自己可以「谈笑风生」了,too young ,too native,图样图森破,你没有看到还有那么一些自称高雅的人在看着话剧,看着歌剧。

我在微博上有个哥们儿,我们偶尔会在一起讨论摇滚乐,有一天他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大致是左小这个歌手的歌他听了,实在不能接受,搞不清楚为什么那么多所谓「有逼格」的人会喜欢,我回答他,不喜欢就先不要听,干嘛做不喜欢的事。

前不久也是在知乎,看到了一个答案,为什么美剧英剧比国产剧好看? - 云墨语的回答 我看过之后并不认同。首先,好看与否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判定,非要拿那么多的数据来说话其实也是可以得,然而在那个答案中有着明显的感情倾向,按照那位答 主的说法,似乎节奏快就应当好看,那你直接开火车吧,开飞机也是可以的。其他的观点我就不一一驳斥了,我的基本观点是这完全就是一个主观的喜好问题,如果 你非要量化,请看看收视率好不好,看看网站的视频点击率,这时,你会发现事实上,国产剧的收视率和点击率远远超过美剧英剧。

我本人很相信一个观点,所谓的二八定律,他的基本观点就是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如果拓展一下,就是少数人比多说人的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要高很多。帕雷托法则我渐渐觉得,少数人在做的事情,也许反倒是正确的。

把 前面我的几个观点串起来就是:喝大酒吹牛逼都是在享受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短暂,所谓人生苦短,为何不趁此时机即时行乐呢,如果你喜欢这样做,而没有这 么做,抱歉,人家本没有错,错的是你,是你自己想不开。然而当我们慢慢地提升,慢慢地发现生活中有更多的精彩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有更多的事情我们没有做 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拿起书本来充电,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享受的,在我看来也和喝酒吹牛没有什么分别。当你见得多了,看得多了,你会不满足于看国内的 综艺节目,电视剧,听大陆的流行歌曲,你会好奇于其他风格,其他元素的娱乐,你会对他们比较,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许确实很多人喝酒吹 牛,而且他们是大部分人,然而二八定律,让我觉得,如果你想要看得更远,读书比喝酒吹牛看综艺更有价值。

注1:我这个的提升仅仅指的是视野,见识上的增加,而这些提升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在这方面更加出色。如果举例来说,也许你在三楼,他在一楼,你们同时向窗外 眺望风景,也许看到的并不相同,然而这并不影响,你们在各自的家里面的生活是否幸福,可能在很多情况下,一楼的会比三楼的生活更幸福。

注2:这个答案是看了另外一个答主的答案之后写的,在原题目中并未涉及国产剧,应美剧的讨论,所以有些跑题,望见谅。

昨天晚上梦见去世的爷爷了。

梦里的假定情景是他还活着,尽管他已经去世了二十年左右了。梦里面,我是第一个发现他已经去世的人,而身边并没有其他亲人,奇怪的是,我听从了家乡人的方法,把爷爷的身体放到了一个小推车上,也许是我自己害怕见到他的面容,又在他的身体上覆盖了一层玻璃之类的东西。又把他生前的衣服拿出来,放到另外的一个车子上。就在那里等着父母回来,在等的过程中,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个梦了,因为爷爷确实已经去世了将近二十年了,然而并没有醒来,仍然在等待,后来父母回来了,奶奶回来了,老叔回来了,知道爷爷已经去世了,问为什么要把他放到一辆小推车上,我无言以对。于是众人料理丧事,我则沉默良久。

我记事以前,我的爷爷就已经去世了。对于爷爷的印象大概只停留在身边亲人的讲述之中,在他们的讲述中爷爷是个老实人,但对待父亲,老叔特别严格,但对于我则特别宠爱,经常把我扛在他的脖子上(我们这里叫江江着),经常「江江着」小时候的我出去玩,不过,后来在五十岁上下的年纪去世了。

我经常会有那样的梦,梦见爷爷奶奶辈的亲人去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梦,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并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世,我害怕他们的离开,不敢想象他们的离开,不知道那样以后会是个怎样的情景,于是经常会做亲人离世的噩梦。

对于这样的梦,大概也只能警醒自己,要珍惜眼前之人了,要行孝于人在之时。至于为何这次会梦到爷爷,我完全不明白,其实我总是觉得虽然爷爷之于我来说更像是个「存在的陌生的熟人」,我的所有对于他的了解都是来源于其他亲人的教导,而即便是如此,在他们的言语之中,我自己似乎仍然无形当中在心中塑造了这样一个爷爷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好像也是个榜样,不会让我做太出格的事情。有时候,我在想,这也许就是「先人」的力量,也就是为何我们要祭祖,要缅怀先人的原因。

我家在农村,过年的时候,年三十要去上坟,挨个给祖先们撒纸钱,磕头,我和爸爸总是会给爷爷的坟头上多放几沓纸钱,烧给所谓「阴间」的我的爷爷。回来之后,我的奶奶总是会问我,在磕头烧纸的时候是否跟爷爷说话了。我摇摇头,说没有。她嗔怪我,说这样怎么行,撒纸钱要让你爷爷听见,让他知道,要告诉他,他的孙子考上大学了。

我很少相信迷信,但是,也许,下次过年上坟的时候,我会照着奶奶说的,跟爷爷默默说上几句话吧。

error:src refspec master does not match any
这个问题,我之前也遇到过,这次又遇到了只是时间间隔比较长了,为了防止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还是把这个方法简单记录在此。

当然,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答案,开始用谷歌,我以为stackoverflow会很权威的,结果在这上面没有找到合适的。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1264738/error-src-refspec-master-does-not-match-any
反倒是换用百度输入,查看中文的东西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问题产生

原因分析

引起该错误的原因是,目录中没有文件,空目录是不能提交上去的

解决方法

touch README
git add README 
git commit -m 'first commit'
git push origin master

来自:http://www.open-open.com/lib/view/open1366080269265.html
实际上

 git init

这一步之后创建了一个名为.git的文件夹,不过它在默认状态下是隐藏的,系统将隐藏文件夹显示出来,可以看到有这样一个文件夹。
github上传项目方法:
http://www.oschina.net/question/159132_86728
在你的电脑上装好git

大致流程是:

1、在github上创建项目

2、使用git clone https://github.com/xxxxxxx/xxxxx.git克隆到本地

3、编辑项目

4、git add . (将改动添加到暂存区)

5、git commit -m “提交说明”

6、git push origin master 将本地更改推送到远程master分支。

这样你就完成了向远程仓库的推送。

如果在github的remote上已经有了文件,会出现错误。此时应当先pull一下,即:

git pull origin master

然后再进行:

git push origin master

2015.03.29更新
2015.04.04更新:

后来我发现,我总以为只需要一次add就可以了,其实每一次上传都需要
git add –all
这个命令
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这一步是必须的!
git commit -m ‘’
接着再
git push origin master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大概是三个多月以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微博上看到了别人转发过来的王垠的文章《我和 Google 的故事(2015 修订版)》 ,因为转发分享这篇文章的人我向来很崇敬,再加上这篇文章讨论的内容涉及到谷歌(我个人一直也算是半个脑残粉)于是对转发分享过来的这篇文章更感兴趣了。认真的读了读,发现内容上另辟蹊径的感觉,态度很倔犟,视角很独特(当然这是好听的话,不好听的话就是装逼了)。于是带着对这个人的好奇,在谷歌上搜索了一下。看到他在知乎这个所谓高逼格的社区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比如:

怎样看待王垠的《我和 Google 的故事》?
王垠的「40 行代码」真如他说的那么厉害吗?
如何评价王垠的《程序员的心理疾病》?
你如何看待王垠的《什么是“脚本语言”》?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因为他的个人博客没有开放博客,所以几乎每一篇他自己写的文章,都会有「好心」的网友来在知乎上开个贴子,来让大家畅所欲言。

我对于王垠的了解到此告一段落,因为他的博客没有feed输出,所以也就没有订阅他的博客。但是尽管如此,还是能看到很多人对他博客的关注,比如有一个叫做blogbar的个人博客聚合网站就收录了他的博客

也就是在刚才,无聊间刷贴吧,看到了有人全文转发了他的新博:赞用下半身思考的女人,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观点还是很独特,有趣,这让我想到要用feed43这样的工具来订阅他的博客,当时我人在外边,等到我回到电脑前,打开他的个人博客首页 ,才知道他已经注册了简书 ,并且已经开始在那上面写文章了。然后点开他的简书,关注了他。(在此之前我只在简书上关注了一个妹子!)

后来浏览了一下,他的简书和他的个人博客一样,没有开放评论。他自己在简书上没有关注任何人 ,也没有订阅任何专题之类,仅仅是将之视为一个写草稿的地方,尽管如此,还是很好奇 @简叔 是怎样将这位所谓「大牛」请来的。

至此,我解释了我的标题——「王垠来了」

注:
1我在此对此人不再多做评价,先看看再说。
2既然我此文首发在简书,既然王垠同学也在简书,理论上就有可能看
到, 既然他不开放评论,我就也不开放评论了。
3更多本文之外的拓展内容,可以参阅文中的几个超链接,不再复述。
4王垠的简书rss订阅地址在此: 点击方便订阅http://jianshu.milkythinking.com/feeds/users/b1dd2b2c87a8
也可以直接在feedly上搜索 「正义的花生」
5就在我写这篇博客的时候,因为要翻知乎上的问题,上知乎,此时碰巧看到我时间线上的最新的两条是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55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