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第一句:

追逐的不是眼前的路,而是因为有那么一条路而去追逐

四年前说过这句话,那个时候自己还在为高考而作准备,那个路所说的就是高考。所说的是心中虽然迷茫,不知道高考意味着什么,不知道高考背后是什么,但是知道要高考,必须高考,只有高考才是出路。这种观点,我并不想谈他的正确与否,说在这里只想说明这曾经是过去的一种长期的态度。
#第二句

我不知道路在哪,我只知道往前走

晚上吃饭的时候,老梁故事会讲到了坚持这个话题,说到了#阿甘正传#,说他一直在跑步,也没有目的。想到了那句话,我不知道路在哪,我只知道往前走
#第三句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嘛,我在博客中也有提到:http://hktkdy.com/2014/06/25/201406/0625/

#写在前面
《某个今天》是个系列,以下为之前的《某个今天》日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d9b70101cy5b.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d9b70101d5s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d9b70101dxfk.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d9b70101dq2q.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d9b70101emid.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d9b70101fe6y.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d9b70101h8r9.html
新浪博客已停止更新。因为是阶段性地写,所以标号的时候出现了标号错误的问题。
http://jianshu.io/p/8122d75812c7 最新一篇
某个今天系列仅为本人无聊时的文字,简单地记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本人的一天,以期记录成长。
#正文
这个暑假,其实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去驾校办驾照的那20天左右时间,一部分是剩余的其他的时间,暑假即将结束。于是便也可大致回顾一下。
##前20天
前20天中除了少数几天如《我就是个棒槌》中所说的那样,忙忙碌碌 其他的日子基本上还是井井有条,除了去驾校之外有足够的时间来干点其他的事情,于是这些天基本上是在写博客,看一些好玩有趣的视频(因为之前有个《晓松奇谈》系列博客,后来对他的节目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也就停止了继续更新),但是尽管如此,因为毕竟心里面想着有这样一档子事,使得心情比较沉重。所以那个时候的生活节奏大概就是对着电脑看看电影,对着手机刷刷贴吧,微博 ,更加无聊了甚至刷上最新的android L。
##剩余的日子
大概是早上7点钟起床,即使前一天晚上是10点睡,11点睡还是12点睡,大概都是这个样子。即使是6点钟醒来也会继续再睡会,因为自己也知道就是起来了也没啥事情可做,这个月月初的时候曾经想过要每天早上去村子北边跑跑步,结果实在是太懒了,竟然一天都没有去过。
起床之后,去趟厕所,洗洗脸,对着电脑看看在过去的几个小时之内的新闻,浏览一下过去24小时之内的rss订阅,遇到有趣的内容再仔细看看,当然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还是会觉得时间很快就会到8点半左右。于是乎,再看看电视,等等母亲干完活,做个饭,吃饭。很快时间就会到达9点半,然后继续对着电脑屏幕,这个时候网往往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作为一个不爱玩游戏的人想在电脑前面多坐会也是个本事的,于是无聊的时候会下载一个科比冰桶挑战的视频传到youku上面,会用雕虫小技下载虾米音乐上面的《愿爱无忧》专辑分享出去。会在自己的博客上面写下很多文字以消耗这个光阴。而这些事情往往又是那种做起来并不难但是却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的,正是适合我的。
等到十二点的时候,妹妹回来,我便到奶奶那屋去自己玩手机,奶奶偶尔会和我说两句话,我则是尽量搪塞,能用一个嗯解决的决不多说一个字。这时候玩手机往往是看电子书,至于看的什么书,在我的豆瓣图书收藏中也有展示,在此便不再详述。看电子书用的是google book这个app,上传epub电子书到云端,可以自动同步电子书,当然由于GFW的问题,所以上传下载仍然比较麻烦,但仍然让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手机读书app,我可以用它来随时做笔记,虽然勾画一些重点,加深记忆,在读书中也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等到下午一点的时候,估计这妹妹差不多该走了,我又回到那屋子里,然后妹妹离去,我一个人在屋里又继续玩电脑,玩手机,大概还是那几样东西,于是乎,时间过得很快,等到三四点的时候,母亲往往已经干完活了,我就会选择看会电视,或者去洗澡,不习惯经常洗澡,所以我的洗澡频率是3天一次,骑着自家的电动车去新房那边洗澡。呆上半个多小时回来,大概5点钟再去奶奶那屋去看看手机,刷刷微博看看书,之后等到六点钟左右全家人吃饭。
于是生活中其实最亲密的似乎是电脑和手机了。在http://jianshu.io/p/1277783ee6e0 里面我曾经写过,这个暑假其实想学习一些android方面的东西的,但是并没有太大的进步,还有心思学习日语,不过也才开了个头而已。前方路途漫漫啊!仍然是在那篇七月总结的文字中,我写道:

如此算来,在家里的日子好像也没有多长时间了。抓紧时间干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吧,当然我一直认为读书,看电影,听音乐未必没有价值。

如今来看这短话,觉得仍然适用。
我时常会自己想到一些东西,然后觉得以前可能说过类似的话,于是搜索自己发过的微博,来寻求验证。这是个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确实有很多现在想说的话,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说过,而且很精辟,这辩证着分析其实可以说是我个人没有进步,也可以说是我个人善于总结。所谓三岁看大,想要很彻底的改变,谈何容易。
但是我依然愿意通过不定期的这样的文字来记下来这些量变。
再说说晚上,在这两个月里面,晚上看了两个电视剧,一个是张国立的《幸福爱美丽》一个是《历史转折当中的邓小平》,两个电视剧,也让我花费了晚上的时间。而很多时候我也会出去和朋友喝喝酒,吃吃饭,这种事往往是去的时候很勉强,但是不去了又很想念。现在我好想就已经馋酒了,哈哈。

关于生活的点滴,奉上前些天在贴吧上看到的那样一句话,大意是混迹网络的人往往很可悲。我觉得有几分道理。
##家里人
和家里人的相处还算融洽,妹妹先是找了个对象,之后又谈崩了,可是定亲饭已经吃了,于是又要给人家退换一部分钱以补偿对方。父亲,母亲的生活如常,似乎这些年来都是这样经过的,一大早上起来干活 ,因为在老院那边又盖了新房子,所以他们平时去那边住着,而我呢,则总有一种「不要当暴发户」的心理,我总是觉得没有必要还要来回折腾,当然也是因为这边有电脑,而新房那边除了他们人之外,能玩的,只有一个电视了。而到了那边,电视上的节目又往往不能由我来选择。更何况,节目的内容也不是很精彩。所以最终我并没有去新房那边睡觉,当然这所谓的新房其实是预备给我以后结婚住的,可是我却也并不以为意。
插播:关于婚姻问题,其实牵扯到未来,而未来的选择,其实又牵扯到是否考研了。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判断,我个人还是觉得我并不太适合考研,那么未来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规划呢?我想今天享了太多的福,明天唯有吃好多的苦才能得到所谓的事业成功,而事业往往又是和家庭很矛盾的,所以我并不想在毕业之后过早的开始一段婚姻
以上插播现在谈之还为时尚早,书归正题,关于父亲, 母亲确实有很多可以诉说的东西,有人说父爱深沉,母爱温馨,确实是这样。中国的农民更是这样。但是,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其实是立体的他们,不是只看到他们的优点,对于父亲,你会看到他时不时地爱喝个小酒,会三五成群地聚在家里面玩扑克,对于母亲,你会看到她经常出去玩麻将,这些如果放到一个比较远的视野之下,其实都算不得什么,然而却依然让你这个当儿子的反感。
除此之外,母亲和奶奶的婆媳关系也是个问题,夹在其中的我有时候要两头做好人很难。譬如昨天,晚上做好饭,晚饭是面条,奶奶住在另外的屋子里,于是需要我去给她端过去,而他又是不吃黄瓜,可是偏偏那天做的没有卤子,只有盐水,于是第一遍去问她吃不吃(因为有的时候她会自己做小灶),发现她已经自己做了点热面,但是问她的时候她还是说会吃。第二遍去问她,只有盐水了,没有别的码子行不行,她说行,我这才回来。回来之后母亲和妹妹不耐烦了,说着为什么不给她端过去的话,妹妹还插嘴说着他得去问问她吃什么码子。。我很来气,总觉得他们对奶奶的不敬,妹妹甚至于只是用了一个「她」字,连个「奶奶」也不肯叫的。于是我开始思考所谓「不负初心」这个四字短语。
再次插播:最早的时候听说这句话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SSM和ZJN两位传统文化传承协会的学长,其中一人的qq昵称就是这个当时觉得并不以为然,现在却觉得这四个字做起来是在太难太难。首先所谓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呢?又该追溯到哪里才算是所谓的「初心」呢?拿这件事来说,我始终承认关于家庭问题,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问题从来就没有个对错,只有谁谅解谁的问题,具体来说,奶奶确实有些糊涂了,现在的她很使我反感,因为她总是关心一些与她毫不相关的问题,比如如果父亲出去了,她会问去哪里了,我说去喝酒了,她还会盘问究竟是和谁一起去喝酒了,可是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你既然左右不了这些事情,就不要太多过问,安享晚年不好嘛,或者说我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与我无关我并不需要知道,把事情做得尽量简单。可是她并不是这样,每次我和她说起来,她海水以她自己老了来说事,告诉我老人如果不说话会越来越傻的。她总是说她自己心窄,这是最大的问题。而她与我们这辈人的矛盾也大概始于她的心窄,但是说会道妹妹这里来,所谓初心即是在这个时候能够学会感恩,当初她年少,我年少的时候,奶奶确实对我们十分的体贴,无微不至,我能够现在依然和奶奶好好相处也大都是因为当时她给我的恩情,然而她现在还像当初那样关怀我这样一个成年人就让我们反感了。我希望我的妹妹像我一样,但是做不到。人们总是更在乎现在的感受,而忘记了当初的心智。
插播完毕(这次插播这一段竟然比正文中的内容还要多,此处可以唏嘘)
说完了所谓的「不负初心」,说一说之前没有提到过的姥姥姥爷,我在微博上曾经说过:

一打开电视就听到唐国强雄厚的声音。『挖掘机学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囧rz。只好又拨到新闻频道,正在播放杨绛先生103岁又出书云云,想到最近姥姥姥爷来到我家,两人都行动困难,比较之下,差距太大。

上面这是7月17日的微博,之后当姥姥姥爷快要离开家的时候,我又转发了上面这一条,理由是:

姥姥姥爷在家里住了20天,躺了20天,老人不易。

这其中自然是有很多故事的,寥寥数语其实是尽量概括的。说他们住了20天,躺了20天,自然也有对他们的几分同情,但是在同情之后,还有我该如何对待他们的问题,姥姥姥爷毕竟不是我的长期的家人,换句话说,我们的感情并不深厚,然而遇到这种事情,他们几乎已经摊在了床上,几年前我还曾经这样写过:

刚刚看着姥爷在给生病的姥姥喂饭,姥姥已经很难坐起来,姥爷就将她轻轻地搀起来,让她坐起来吃,这情景就好像是母亲在喂小孩子饭似的,只是,偏偏是这样两个已近七十岁的人在做着这再熟悉不过的事,我也因此而很感动,这样的夫妻,即使曾经有过多少矛盾,也因为这几十年的艰辛而被粉刷一尽了吧!

2010年十一的时候自己发过的一篇微博,如今看来,他们这样一对夫妻连瘫痪都有在一起,还有什么比得上这样的日子呢?但是这并不是幸福,这只是不幸中的万幸!除此之外,我仍然要说,其实我对他们的感情确实并不深厚,他们并没有直接养育我,但面对着那样两个病在床上的身体,仍然忍不住的同情心。只是这也只是同情心了。
他们的大便小便的处理是我做不了的,换句话说,心脏。而这个即使有同情心也奈何不得。所以他们住了20天,在前两天还好一点,到了后来,我几乎不敢和他们在一个屋子里呆着,甚至于觉得差不多了,就会自觉地出去,什么「差不多」了呢?他们快解手的时候呗,这个虽然让我很自责,但是仍然会这样做。然而好像姥姥姥爷也能够体会我的这些想法,尽管我并没有说出来,所以姥爷会尽量憋着,憋不住了会叫我,当然我会把便盆递过去 ,我并不情愿伸过去,他也很主动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


这个问题,遇到的应该都懂,就不细说了。原先这个问题,我搜索过很多次,也试过很多办法,有说改阿根廷里某个文件配置的,但是都没有解决问题(至少是我没有解决问题)有说在浏览器上装一个扩展的,那个扩展相当于免费v。。pn,但是我试了也无效。昨天我因为网速太慢要下载一个视频,结果找到了一个可以下载油管视频的网站。于是又联想到这个问题,所以我的这个新思路就是既然播放不了,那么就下载下来看嘛!
众所周知,实际上土鳖上的视频不能被看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已,而这些视频,往往都很小,下载下来也不过1,2百M,那么通过下载的方法来看土鳖上的视频不是很好么。
最后把这个网站介绍一下:http://www.clipconverter.cc/
具体的使用方法见:
http://jianshu.io/p/6ec0afed2468
需要指出的是:火狐或者chrome上可以通过添加脚本或者扩展的方法来下载土鳖视频,但是并不能够下载那些标有「上传者已禁止在您的国家/地区播放此视频」的视频,因为这些视频无法直接被解析。而通过上面那个网站可以做到的。

1摘抄:

要女人爱慕很容易,因为爱慕和虚荣本来就是女人最喜欢的两件事,但男人崇拜男人是挺难的一件事情。你看过动物世界吗,你知道雄性间竞争是多么激烈残酷,尤 其是解说员温厚的一声–”雨季过去了,又到了交配的季节”之后,跟着的肯定是血腥的斗争,为的就是得到雌性的爱慕。 《光荣日》
《兄弟连》为什么不叫《朋友连》,因为兄弟就是送死的,朋友更多是送你死。在香港电影里,一般只要说出”真是我的好兄弟”这七字咒语,这人肯定活不过五分钟。

个人感觉:光荣日就是赤裸裸的讽刺,可是讽刺的是什么呢?政治,中国社会,人性,太笼统了。比如说妓女,比如说农民的问题,洋鬼子来上厕所,老师讲生理卫生课等。

2016.11.27更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云的世界

为什么要构建个人云端信息库

我总是试图构建一个个人云端信息库,把关于自己的一切可以放到云端的东西放到云端。而这一切,也不过就是写过的文字,做过的视频,照过的相片,看过的电影,图书,听过的音乐,记录的学习中学过的知识,遇到的问题。生活中的点滴。

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放到云端呢,那么不安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云端的好处。云端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同步你的那些信息,信息不容易丢失,搜索某个信息时相对比较方便。我曾经很羡慕蒋介石能够将毕生记录在他的日记中,但是对现在社会的我们来说,纸质的日记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社会高速发展,我们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文字方面的,还有影音方面的。而那些,我们又不能够仅仅靠电脑上的硬盘,这时候我们需要「云」。

具体来讲是这样的:

文字

闲言碎语

针对一些突然的想法,每天发生的改变,每天的有趣的事情,一些小的零碎的学习,将之记录在推特 上面。另外,为了不切断与以往同学朋友们的联系,每周在朋友圈发一到三次状态。

十分隐私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月花销,银行卡密码等账户信息,可以记在印象上面。

从2016年开始已经逐渐放弃使用新浪微博作为记录生活点滴的手段,主要原因还是他很容易占据我太多的碎片化时间,然而又没有太多实际用处。

长篇宏论

一些大段的对自己的总结,自己关于学习的总结,自己的一些其他有趣的分享,别人遇到的问题我的解读等,将这些记录在知乎上,自己的读书笔记记录在印象笔记上面,适合公开的可以考虑转存到我的博客上。

资料论文等

存储在google drive或者dropbox上面,这样方便查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在找之前写的自动化的材料就没有看到合适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放到百度云了,一个是不安全,一个是自己现在用的少了,而且文档资料放到google drive或者dropbox显然要比百度云要方便一些,google drive的文件编辑功能也很赞。

学术方向整理的资料(20150406更新)

把这些放到google docs上面,这样通过它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搜索文档内部的文字,方便查找想要的信息。)

代码

公司的代码放到公司的私有仓库里(这不是显然的嘛),个人的练习作品和可开源作品放到github上,所以也要多多熟练git的基本操作。

图片

针对自己用手机拍摄的比较好的相片,可以上传到instagram上面,至于手机上的其他一些可能比较隐私或者效果不好的图片,利用Google Photos的自动同步来同步到云端。
Google Photos在最近两年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已经是必备的同步图片的工具了。

图书影音

1 针对自己看过的书籍,电影,选择豆瓣来进行记录签到。以年份作为标签来告知这部电影,这本书是哪一年看过的。其实还应该有华语电影,美国电影,韩国电影之分,可以考虑加上国别的标签,也可以加上类型片的标签,方便整理。如果是看过的英文原版图书,也可以记录到gooodreads这个网站上,毕竟英文书籍的推荐,这个网站更加强大和准确一些。

2 针对自己看过的电子书,采用google play books和多看阅读将之同步到云端,以期以后可能的第二次观看。这个好处是第二次观看时就已经有了自己在电子书上所勾画的重点。另外,将一些比较好的书的笔记导出到evernote并记录在博客中。

买了kindle后,可以是在kindle上做出标记,然后用工具上传标记的文本文档,整理,将笔记最后再整理到evernote或印象笔记。

每年年末的时候整理evernote读书笔记及blog文章,成册,自己弄出一本电子书,方便查看。

3 针对自己拍摄,制作或者从youtobe上面下载的视频,可以将之上传到youku甚至是B站。

4 针对自己喜欢的音乐,将之同步到网易云音乐。手机电脑都能用,而且歌单功能很赞啊!可以按照歌曲风格建立自己的歌单,根据喜好按照歌单听音乐。

健身情况

针对自己的锻炼情况(此处特指跑步了),用Endomando 来记录。

2016年九月份买了小米手环,也正在用小米手环来记录健身情况。

说明

当然,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尽可能完善这些息息的平衡之下进行的。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防止他们被其他人所利用。 当这个信息库初具规模的时候,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很美好。

附:李敖读书方法

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 ”
这个方法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

> 李敖读书方法的第二个重点是眼到手到,“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子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


 >第三个重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写在前边
开头免不了要来一张老罗的相片滴:

维基百科是这样介绍罗永浩的:

罗永浩;1972年7月9日-),中国商人,曾任传销培训师、英语培训师。出生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是牛博网创始人、老罗英语培训创办人以及锤子科技创始人。

这篇文章的主线是本人在知道罗永浩的近两年时间里所发的关于他的微博,相比于本人6000余条的总微博数目来看,这些微博的数目并不是很多,但是却很能说明在过去近两年关注老罗的日子里,我的心态的变化。
#1初知老罗


那个时候的老罗的新浪微博ID还叫做@罗永浩可爱多 ,如今自然已经改成了@罗永浩 的大名。当时初知罗永浩,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转发他的微博,其内容是那条著名的秒杀iphone 的微博。于是便带着好奇心去看了他的微博,发现他的微博文字犀利,措辞幽默。便一直关注下去了,当然这个时候对他无所谓好感与坏感,只是觉得语言的东西吸引人以及想要看看他能够弄出个什么名堂。所以,这一条微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出来的,一句「好没人品」是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而看时间点,是13年的2月份发的这条微博,印象中最早知道老罗应该是12年的12月份,到了2月份,距离他的发布会也还剩下几个月了。
#2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


看完了老罗的锤子rom发布会之后,尽管媒体们对这个rom的评价普遍不高,但是却仍然很很喜欢这个rom,理由嘛,1当时的自己手中还拿着价值400块的中兴廉价智能机,他还只是个搭载android 2.3的手机,对于所谓旗舰机是个什么样子还没有什么概念。2当时也确实看到了老罗同学在发布会上面所表达的种种人文关怀,所谓情怀。由以上两点,开始对老罗背后的故事产生兴趣,在一个暑假的无聊的日子里,打开优酷,看了那个著名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意故事》,听他关于自己的故事。上面的评价是如此的真挚,略带调侃,却标明此刻我已经被老罗「洗脑」了。不过后来了解到,他所建立的老罗英语培训学校尽管牛逼哄哄,但是其实并不成功。
#拓展

距离上一条关于老罗的微博发布其实很近,很快的就读完了那样一本书。关于这本书,微博上写的很清楚,不再多说。
#想要互动

这个时候老罗开始在微博上与粉丝频繁的互动,以达到宣传他的rom,融资圈钱之目的。这样的互动其实很能够吸引我们这样的屌丝青年,屌丝青年就是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见到大V,或者哪怕是在微博上和他们说上几句话,原创微博被大V转发,然后赢得大批的@。我也是其中一个,当看到老罗频频刷屏的时候,也按捺不住,发了这样一条看起来很有关系的微博。不顾并没有得到老罗同学的转发,这一点谈不上失望,不过是一个花絮罢了。
#欢呼的顶点

其实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真的对所谓科技很感兴趣,所以也会关注一些其他手机的发布。当小米3发布的时候,我看了全程 ,并且做了点评,这个点评仍然包含溢满之词,这个时候的我,达到了喜欢老罗的最高程度,喜欢他的rom,喜欢他的书,喜欢他的推荐的书,喜欢他的口才,不过这已经是最后的欢呼了,毕竟在这之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任何的关于他的新手机的动静,而他在微博上所使用的那些套路对于我来说也已经见惯不惯,要说为什么还继续关注他的微博,大概就是因为相比之下,他的微博还是比较有趣的吧,闲来看看就看看了。
#再次的欢呼

所谓的再次,是因为在13年9月之后就很少关注老罗,如果之前是欢呼的顶点的话,那么这次就是再次的欢呼,已经开始学着老罗开始「装逼」了,不过这种装逼并不是一味的欢呼,而是批判性的。这这个时间点,他的锤子手机已经发布了,而且是刚刚发布之后几天时间,所以他的名字又进入到我的视野中,而在此之前,我曾经一度取消了对他微博的关注,理由是他在去日本的时候不仅刷屏,而且说了很多惹国人公愤的话。加之之前就对他烦了,觉得反正手机发布还远着,总看他宣传也太无聊。不过随着他的锤子手机的发布,他又再度出现在我的视野当中。于是在那个时候我发了那条微博,以说明其对于我的影响力。
#尾声
之后是看了一系列所谓的手机测评的文章和视频,先是对工程机的测评文章,之后是著名的王自如的视频测评,也正是因为王自如这个测评最终招来了他和老罗的27号的优酷直播,姑且拭目以待吧。然而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个所谓的锤子手机,锤子rom真的适合我吗?(这里我只说的是我哦)在过去的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基本上已经养成了原生android 的操作习惯,已经熟悉了原生android的 生态环境。而通过观看老罗的微博,发现,他的尊崇是苹果的ios,尽管他同样对谷歌报以敬意,但那种敬意仅仅是因为谷歌公司提供了android的源代码免费供其使用,至于原生android,他嗤之以鼻,我甚至怀疑他是否真的有用过安卓手机。他对于苹果手机的尊崇,反应在锤子手机最终的外观和ui设计上,而我是一个没用过ios的屌丝,我认为原生android(4.4以及android L)自有其惊艳之处,android就应该是那样的样子。而我也固执的认为像锤子这样的,正距离android越来越远.这里可以顺便说一下,其实包括最近发布的miui6都有这个问题,距离android越来越远,这里并不是要批评之。只是想说他对于我个人的体验上的问题。犹记得年初小米公司发布了一个名叫小米系统的app,于是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这个app的体验如何,便下载下来,体验了一把,写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当你习惯了原生android,知道了他与ios有怎样的不同时,你就会主动排斥像miui这样的rom了,尽管它做的可能很出色。
曾经我还幻想过会拥有一部锤子手机,如今看来,我是不会花几千块买一部我不喜欢的体验的手机的,当然我并不排斥锤子的几个app,包括时钟和便签。在现在国内的环境下,包括锤子,小米,魅族等等这样的厂商都想推动自己的rom,建立自己的生态环境,这本身没有错,毕竟国内的情况是不能使用谷歌服务,但是却真的在离android越来越远了。

2015.03.28更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云的世界

为什么要构建个人云端信息库

我总是试图构建一个个人云端信息库,把关于自己的一切可以放到云端的东西放到云端。而这一切,也不过就是写过的文字,做过的视频,照过的相片,看过的电影,图书,听过的音乐,记录的学习中学过的知识,遇到的问题。生活中的点滴。

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放到云端呢,那么不安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云端的好处。云端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同步你的那些信息,信息不容易丢失,搜索某个信息时相对比较方便。我曾经很羡慕蒋介石能够将毕生记录在他的日记中,但是对现在社会的我们来说,纸质的日记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社会高速发展,我们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文字方面的,还有影音方面的。而那些,我们又不能够仅仅靠电脑上的硬盘,这时候我们需要「云」。

具体来讲是这样的:

文字

闲言碎语

针对一些突然的想法,每天发生的改变,每天的有趣的事情,一些小的零碎的学习,将之记录在我的微博上面,比较隐私的记在朋友圈,以及推特上面。十分隐私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月花销,银行卡密码等账户信息,可以记在evernote上面。

长篇宏论

一些大段的对自己的总结,自己关于学习的总结,自己的一些其他有趣的分享,别人遇到的问题我的解读(知乎答案),将他们记录在知乎上,简书中,自己的读书笔记记录在google keep上再存到evernote上面,适合公开的可以考虑转存到我的博客上,所有的这些最终(全部)归档在我的个人博客http://hktkdy.com 上面。

资料论文等

存储在google drive或者dropbox上面,这样方便查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在找之前写的自动化的材料就没有看到合适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放到百度云了,一个是不安全,一个是自己现在用的少了,而且文档资料放到google drive或者dropbox显然要比百度云要方便一些,google drive的文件编辑功能也很赞。

学术方向整理的资料(20150406更新)

把这些放到google docs上面,这样通过它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搜索文档内部的文字,方便查找想要的信息。)

图片

针对自己用手机拍摄的比较好的相片,可以上传到instagram上面,至于手机上的其他一些可能比较隐私或者效果不好的图片,利用谷歌图片的自动同步来同步到云端。每个月定期地对文件内容进行整理,以活动名称或者类型建立文件夹,方便找寻。

图书影音

1针对自己看过的书籍,电影,选择豆瓣来进行记录签到。以年份作为标签来告知这部电影,这本书是哪一年看过的。其实还应该有华语电影,美国电影,韩国电影之分,可以考虑加上国别的标签,也可以加上类型片的标签,方便整理。如果是看过的英文原版图书,也可以记录到gooodreads这个网站上,毕竟英文书籍的推荐,这个网站更加强大和准确一些。

2针对自己看过的电子书,采用google play books和多看阅读将之同步到云端,以期以后可能的第二次观看。这个好处是第二次观看时就已经有了自己在电子书上所勾画的重点。另外,将一些比较好的书的笔记导出到evernote并记录在博客中。
买了kindle后,可以是在kindle上做出标记,然后用工具上传标记的文本文档,整理,将笔记最后再整理到evernote或印象笔记。

每年年末的时候整理evernote读书笔记及blog文章,成册,自己弄出一本电子书,方便查看。

3针对自己拍摄,制作或者从youtobe上面下载的视频,可以将之上传到youku。

4针对自己喜欢的音乐,将之同步到网易云音乐。手机电脑都能用,而且歌单功能很赞啊!可以按照歌曲风格建立自己的歌单,根据喜好按照歌单听音乐。

健身情况

针对自己的锻炼情况(此处特指跑步了),用Endomando 来记录。

说明

当然,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尽可能完善这些息息的平衡之下进行的。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防止他们被其他人所利用。 当这个信息库初具规模的时候,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很美好。

附:李敖读书方法

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 ”
这个方法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

> 李敖读书方法的第二个重点是眼到手到,“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子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


 >第三个重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我没有去过上海,这20多年来都没有。
之所以想要写下这样一篇文字,很大的冲动是来源于在这个暑假以及上个寒假有很多的认识的朋友,生活中不认识的网友去了大上海。而为了印证我很关注「上海」,在我的微博上专门搜索了一下这个关键字,得到的结果是在我6000余条微博中确实有10条提到了「上海」这个关键字,于是试着变换关键字,「魔都」,这是所谓二次元世界里对其的称谓,我如今也习惯用了。微博上面还是一条都没有,但是在我的推特上面倒是有一条提到了魔都,是这样表述的:

微博上,我高二的时候开始关注的一个魔都男,三年了,今天我把他取关了。没有话题了,没有可说的了

只有这两句,很短很短。但是实际上意味深长的。因为那是一个我微博上关注的人,然后取消关注了(当年我们是互相关注的,后来他首先把我取消关注了),所以我便不会再微博上发这个内容,而选择了更加没有人知道我的推特。我对这个人印象很深,当年高二的时候看着他写他关于高三生活的博,也写过几条鼓励他的评论,他也很友好的评论了。我一直等着看他会有一个怎样的果实。后来的结果是他并不是学霸,去了海南上某某学,在那之后,虽然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但是我还依恋着当年的一点关怀,也想看看他的动态,于是就继续关注下去了。这样一下就是三年,至于后来为什么取消关注,因为想通了。

这20多年来我确实没有去过上海,但是那里好像离我并不太遥远。因为当你经常刷微博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发现,你感兴趣的人很多都来自那里。不是只有大V,还有很多有趣的大牛们,很多平凡而有趣的人(其中就包括刚刚谈到的那个微博网友)这让我这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而这种好奇感并不来源于影视剧中的上海滩的华美,而是来自于每天的切身感受。因为几乎每天都刷微博,所以每天都能够接触到与之相关的东西,但是这种接触是虚幻的,并不能触之掌心。如今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像是海市蜃楼。
*魔都初印象
要说对于上海的印象,最初自然是来自于影视剧中的关于上海的描写,比如著名的《上海滩》,以及一系列涉及到现代上海生活的都市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对之有了更多的了解。
##微博
微博上确实关注了很多上海的用户。

##上海小男人
很长时间里我都认为上海人应当如「东方明珠」般巍峨魁梧,直到听到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听到了他的脱口秀,最初的他在电视上露面,印象中好像还扎着一个小辫子,给我的直观感觉是「有点娘」,后来又看了很多相关的评论,基本的观点还是上海男人是小男人,烧得一手好菜,很顾家。然而这种「小男人」却还并不是那么惹人讨厌,是很温存的。天涯上有个帖子这样说「上海男人」:

上海男人不愧是世界上伟大的模范丈夫,最显著的家庭政绩就是天天洗刷马桶。可惜现在条件好了,卫生间的崛起,同时也埋没了上海男人上佳的表现机会。上海男人除了具备了女人的细心外,也兼备了女性的自私。
和上海男人交往,无利可图的事情杀了他们也不干。上海男人不重情义,只重钱财。
和上海小男人喝酒,从来感受不到北方男人的豪爽,他们要等吃饱了菜才和你喝酒。即使干杯也要分几次下肚,而且会讲出一通一通的辞令。这种饮酒方式往往会让你觉得上海小男人真特么娘!
上海小男人做事比较谨慎,精明。他们会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才会操作。一般上海男人工作比较有条理、章法。但也显得婆婆妈妈、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优郁寡断是所有上海男人的通病。上海男人一般不太喜欢做生意,因为他们怕输不起。

这个帖子将「上海小男人」的特点说的活灵活现。
##排斥外地人
这一点似乎很多大都市居民都有这种情结,我总能听说很多关于上海人排外,瞧不起外点人的事。当然我也觉得这种事是文化差别,地域差别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就好比你公然在上海的马路上吐痰,那么他们自然会「瞧不起」你。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这谈何容易)的人,那么别人也会对你产生应有的尊重。
##时代控
北上广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大不相同
关于这一点,论述地比较好的是知乎上面的这个讨论: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其中的观点我比较信服的是:
1北上广靠自己打拼
2北上广竞争激烈,有更多的发展动力和方向
3相比之下,家乡需要找门路,需要掩人鼻息。工作就是混日子。
当然我并不想提这些,我有另外的观点:
关于文化生活

中国还是一个财富分配十分不均的国家。财富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个我并不想拿出数据来说话,因为很明显。与财富一同被分配的还有文化方面的东西,比如大城市有更多的更现代化的电影院,有大型的游乐场等,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认同的扎堆。
一个简单的例子,某视频网站曾经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在他们网站在线看美剧的人群中一半以上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扎堆。
除此之外,依然谈回到「上海」这个话题上来,曾经有一个去过上海的同学告诉我,在上海的地铁上,人们手上拿的不是ipnone就是三星盖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问题,nexus系列手机怎么样,有人调侃:

朋友问我,你的是什么手机
nexus
nexus是什么?中兴的
LG
LG,啊,那种手机不太结实吧

这样的对话倒是稍微让我得到点安慰,能够看出来,其实即使是所谓高大上的魔都,帝都人们的关注点也并不总是前卫的,他们也许知道iPhone,知道盖世,但是很多其他的东西其实是差距不大的,但是仍然要说,那些人仍然在那些区域比较集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每次当我对某个微博中经常涉及到数码科技的人感兴趣的时候,看他的个人介绍,往往是来自上海,广州等城市。
##视野
关于视野这个问题,我以前经常说。
大都市的孩子的普遍的视野还是比较高的,我经常说视野,但是这里的视野并不是所谓的「素质」。视野是你怎样看这个世界,有着怎样的兴趣,爱好。有着怎样的发展愿望。可能人家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要出国留学了,并且为之精心做着准备。
这里具体说到上海人的视野,也会发现他们的视野普遍比较高。包括土著和外地人。
#具体事物
##文化—迷笛音乐节

刚才说了,在我6000余条的微博中仅仅有10条带有关键字「上海」的微博,这其中又有一半是关于上海迷笛音乐节的。我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有幸与中国摇滚乐擦了一次火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解很多关于中国摇滚乐的东西,去听中国的摇滚乐,而归结到实处上就是这些音乐节。迷笛音乐节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音乐节,而上海迷笛也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
在今年的5月份举行的上海迷笛,我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其中的部分演出。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激昂,所以说如果有一天,能够参加上海迷笛,那对我来说也是个很美妙的事情。
##大型盛会

魔都是个好地方,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一点,必须从是否举办过国际盛会来证明。而我眼中的国际盛会,其实也不外乎奥运会,世博会等。
插播:最近南京正在举行青奥会,这在国际上影响力并不够,虽然说国际奥委会的主席过来了,但是也就是个瞎热闹罢了。
世博会不一样,当年世博会有半年时间,在这半年时间里媒体们可劲宣传啊!当然能够举办世博会也不是吃素的,魔都的外国人随处可见就是最好的明证。


##体育—上海申花
再说说上海的一个标志,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看体育看的比较多了,对申花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总是能够很自然地联想到上海这个城市,前不久因为申花自己内部的问题,出现了更名风波,但是索性最后还是保留了「申花」这两个字,只是其前面加上了「绿地」两个字,不过上海球迷们仍然习惯性地称之为申花队,可见上海球迷对其的感情有多么浓厚。犹记得当年出现更名风波的时候,看到有新闻,上海球迷协会联名上书请求保留「申花」名号,足见上海球迷性情之真啊!


南京路,外滩是我仅知的几个上海的风光景点,在我的印象中也是令人向往的,充满美好的。我觉得有机会也一定会去那里看一看,走一走。吹吹那里的风,看看那里的夜。
##文化—复旦大学

上图是google+上面一位网友摄于复旦大学的,我看到后很喜欢,经过他本人同意之后我将他转了过来。美丽的校园,一个读书的女子,旁边一排整齐的自行车,多么令人向往的校园生活啊!这样的校园,令人陶醉。当然,我也并不想将我的大学与之对比,只是借此来表达一下对上海,对所谓好大学的向往,这并不为过吧。

我是个农村人,这一点我承认,我也并不抱怨。我并不想因为我是一个农村娃,而这里很大一部分人是城里人而企图博得眼球,也不想让你们觉得这是一种自卑。我只是从立志的角度说,希望自己有出息,能够到达上海去闯一闯。经常看那些来自上海的土著的微博也好,博客文字也好,总觉得他们已然将这种生活看得理所应当了。我这里并不是怪他们,这是自然的。我想说,他们的行为可以理解诶,我们的行为应该受到尊重 。我时常幻想,自己毕业以后只身一人来到北上广那些一线城市,举目无亲,如果还得不到所谓的尊重,想来生活就更加苦楚了。高中的时候我在我的博客上转了这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想想这20几年我连星巴克都还没有去过是不是有点冤呢?时常看到别人的博客上面写着:

buy me a coffee

说到博客,很多的博客作者,尤其是独立博客作者都是北上广地区的。所以这句「buy me a coffee」似乎也是理所应当。然而这时候又在想,我一个农村娃,开什么博客,现什么眼呢?当然随着我在网上的日子久了,你会发现其实无所谓农村娃,无所谓北上广,无所谓海外留学生,其实都是「中国人」嘛!很多的东西都是想通的。我过去经常想,尽管很多物质上的东西我还不太了解,比如星巴克的咖啡我还没有喝过,帝都的德云社相声我还没有实地听过,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思想的腾飞。
我在《某个今天(五)——关于爱好,兴趣,生活,探索的种种思考》中为自己写过这样一段话:

前些天,某位同学与我说,说他是农村出来的,见不得大世面,我打趣的说人胸怀要宽阔,视野要开阔。但是反思他的话,我也这样想,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考到了一个不知名的二本学校,是屌丝吧,以后的前程还未卜呢,而我似乎是在玩着城里孩子才玩的微博,看着城里孩子才看的美剧,假如有一天我到了工地上,工作。别人看的是东北大秧歌,而我,总不能在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上面变出一个可以看美剧的频道吧
胡言乱语,胡言乱语了,不过,而这胡言乱语中所说的决不单单是兴趣爱好的问题,而是关于我们这代农村大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问题。

那篇博客写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此时彼时,情境变了很多,但是不变的是我依然有一颗探索未知的心。
类似地,我也曾经在《村子》中这样谈及农村娃这个问题:

当然操着河南方言的同学也总能给我留下一个很淳朴的印象,但是这种事又往往是相对的,当你淳朴的时候,可能你就缺少了某种品味。而我,最近接近两年的大学生活到底做了些什么呢,感觉好像也就是增加了点小资品味,尽管咱现在一穷二白吧,但是看看美国大片,看看美剧,听听Billboard排行榜的前几名的歌曲还是可以的。所谓的紧跟时代潮流?当然还是珍视传统的,曾经也给自己写过一段总结,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紧跟欧美流行文化,在我看来中国现在的这个文化,包括电影,音乐等等的确是很水的。这是我的态度,而反观我的这些同学们,你会发现,他们和我一样大都来自农村,但很多其实从未想过改变,他们认为最紧跟时代的也许就是玩玩剑灵玩玩lol吧。他们有的现在还听着凤凰传奇。。。当然这种俗雅之分有的时候很难界定,只能说从风格上似乎已经就将我们分开了。而且从一方面说,我也默默地排斥着。

以上的两段都是来自我的博客,如今平静下来。读这些东西,连我自己都能体会出一种所谓的优越感。
好了,通过以上的文字也基本上讲明了我对于农村,对于城市的一些基本看法。

问:我的狗前两天死了,我最近失业了,女朋友也和我分手了。我该怎么办!
A答:一个人去问禅师,“如何让一个最悲伤的人快乐起来,如何让最快乐的人悲伤起来”禅师想了想回答说“that too shall pass”.
B答:再养条狗,再换个工作,再找个女朋友。
理解:A的意思大概是一切都会过去,无论过去的是痛苦,是悲伤,是欢喜,都会过去。
B呢?把问题回到最初最简单的道理上,失败了,就再去做,在哪里跌倒的就在哪里爬起来。能够怎么办呢?也许不过是痛定思痛,咬咬牙,扛下去。你的目标明确,你就是没狗,没工作,没对象,那么,去找啊!天底下有多少人,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