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1)
和斌哥一起去剪头发,剪头之前,又先陪他去修了鞋,于是就在城中村的修鞋铺,斌哥问我,谁是你最佩服的人,我想了想,第一反应是父亲,然而却只是说这个问题没有想过,于是又把问题抛给他,问他自己的情况。他告诉我,他最佩服的是他老妈,然后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他老妈的故事,他老妈十几年前出了车祸,于是半身瘫了,只能坐在轮椅上移动,然而即便是成了残疾人,他老妈也是很坚强的,照样每天做饭,刷碗,扫地,整理房间,我不时附和。后来我说听你的描述,你母亲一定很坚强,很要强,他于是告诉我说,我老妈刚出车祸那会儿也想不开,昏迷之中,听到我们三个子女在她的床前喊她妈,她觉得为了我们她也要好好活下来。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如果不是亲耳所听,我会以为这是感动xx上的故事,然而它就在我们身边。

(2)
C君找我聊天,以为会批评一通的,于是还没说几句,先极力反驳,于是C说我太过较真,但声势降下,开始委婉地指出我的不是,于是我也唯唯诺诺,连连称是。不时会反驳两句,却又落的个较真的名,于是又只好连连称是。前面多少有点尴尬,但好在话到后面,渐渐平和了。他说,三五年后你们不要说带你们实习的那个家伙是个什么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说,肯定不会的,当然不会,我很是感激。事实也是这样的,我在谈话中说,谈话的后半段,发现对方真的是设身处地地为我们好,甚至帮着我考虑是否应当选择考研,如果不考研的话,如果希望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应该做怎样的努力,应该怎样的选择,这样的谈话感觉倒是我所需要的。

(3)
四个月没有打篮球,结果是四个月以后的一个晚上,去一个没有光照的篮球场打篮球,只有四个人,结果却是在这场篮球对抗中伤了眉头,对方横向移动,而我则去拦他,头碰头造成的,事后,那哥们儿一个劲地表示自责,然而却并没有用啊,我流着血,用手擦拭,赶紧去找了个药店买了点双氧水等消毒,钱也是那哥们掏的,我事后也没有找他还钱,心中倒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了 。

回到公司,擦过药水之后,好多了。然而回宿舍的路上,那个哥们,也就是GC一本正经地和我讲,说我学习不认真,说要多问问题,说我不擅长表达,最让我不爽的是他听宿舍其他人说我在宿舍很少说话。让我多跟别人交流,我于是又只好再一次审视自己。我于是只好讲,我现在的性格和脾气,一定是我现在最舒服的状态,如果我出了问题,我会自己调整的,当然调整的过程并不容易。说过这些话以后,我们分别,却总是不能放下他的话,包括他在内,还有前不久C君也找过我谈话,也是多少批评我,而我,并不愿意轻易改变,或者说,我还是宁愿坚持自己的个性,如果要碰壁的话,我也注定要碰壁。我并非与公司里所有人都关系冷淡,就像我最近在这些篇博文中所提到的,我和L哥关系很好,我们经常一起聊天,尽管他有时候会很偏执,不过也能理解。反倒是宿舍里其他几位,我并不太爱,的确如此,和他们交流,因为这交流本身就是肤浅的,本身就带着很多的虚伪,我也在考虑这社交是否值得,因为能不能留在这家公司还不确定,当然,多一个朋友总是好的,可是有些人,你的确知道,从你们见面说话的那一天起,你们就很难成为要好的朋友。我很难和那个最早见到的同事要好,我觉得他太不光明磊落,背后的小算盘太多。我很难和那个四十岁的女同事要好,尽管宿舍其他人都把她当大姐姐看待,我却觉得一个女人四十岁了还嗲嗲的难以接受,还去健身房,还各种发朋友圈太过少女心。我很难和那个C君要好,觉得他同样心机很深,不知道他嘴里的哪几句话真哪几句话假,反复无常,一会严肃一会活泼,活泼的那个倒像是为了社交装出来的。

当我写完我对其他几人不满的这几行字,我告诉自己,我宽容地对待他们,我就像对待学校里很多同学那样,敬而远之,这样不是很好么。我并不是一味地讨厌嘛,我相信求同存异啊!而我,也渐渐觉得,除了同学之外,同事之间的交情,如果没有真正一起做过一些事情,只是停留在吃喝上,无非是酒肉朋友,很难交心。而交心这个词,可能在所谓社会人这里,那里,倍加珍贵。

来到深圳之后的三个月,才终于又见到了朋友王维,而这个时候,我们两个人也已经阔别四个月了。来到他们的住处,或者说是宿舍,最先看到的却不是这位,而是同班的丁君,丁并不是在这个公司,所以略有意外,后来王维才徐徐从里屋走出来,也并没有打什么客套的招呼,仿佛我们昨天还见面,只是生活照旧罢了。

于是我坐在他们宿舍里扯了几分钟的闲话,此时这里有6个人,包括我和王在内,还有徐君,丁君还有梁君和马君,便围绕着大家共同的话题扯蛋了。人家正在做饭,看到这三位热闹地做饭的场面,倒觉得我自己可有可无,并不需要过来了。内心略有失望。毕竟,本来以为来到王维来到深圳之后很需要过去的朋友们照应,而现在,确实也有,只是并不是我。这种话,男女之间说还好,男男之间却总是不方便的。

后来,带着几分失落,回到了梁君的住处,并且在微博上写道:

我们只会越走越远,不会越走越近。

我知道,我需要简练而委婉的表达我那个时候的感情。

再后来,又借故将王维叫过来,便又说了许多话,说这些天的感受,说生活中的有趣的事,说深圳的好玩去处,当然很多话都是临时找的,倒只有几句,是这些天一直反复想的,其中一句是:

遥想四个月以前,我们还在神都的大学宿舍扯蛋,而现在四个月以后的今天,我们却在深圳聊天,你是否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他回复我,并没有。没必要那么有诗意。

我只好点了点头。

于是又在这里吃饭,在这里喝酒,那一天,我来者不拒,在桌上这6个人中,我喝了最多,也是真高兴,还能在一个桌上喝酒聊天,美哉美哉!我反复说着类似前面时空交错的话,偶尔也抖几个冷笑话。虽然还有梁君和马君的一位同事在场,但却很是开心,毫不拘束。真的是开心,毕竟在现在的这家单位,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但是这里,我可以畅所欲言。和老友交流,我可以无拘无束,真好。

酒足饭饱之时,已经晚上十点半,又打了辆深圳特色的摩的去某地铁站,回到我深圳的住处。回来的路上在想,我们到底是在走近,还是在走远呢?

在某问答网站上长期有一个热门问题,你为什么选择留在大城市。而就在昨天,有朋友y 同学这样和我讲,在深圳的城中村里面那样的百货超市,在我们大西北,也非得到县城里才能有!嗯,这就是他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然而也是这位Y同学,后来在他的qq空间上发了条说说:家里面现在已经很冷了,我却觉得很温暖。而在深圳,虽然天气很好,我却觉得很冷。我于是在下面评论了那句烂大街的歌词: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我来到南方,经过了几个月,发现它的确就像我看过的南方周末,而不是人民日报。没有那么多伟大光荣正确,有的更多的是世间凡事,世态炎凉。

夜晚,走在某大学深研院里,听到一个母亲对他的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讲,写作文的话,就比方说你写家,你可以写你有两个家,一个家在故乡,在老家,一个家在深圳,是租房子的家。 听她短短的几句,却能觉出几分悲凉来。

晚上在哈工大篮球场看别人打篮球,看他们打得很棒,联想到坐在场下的自己,如今已经多久没有打球了。又从此想到了我自己的前途,似乎也像是球场一样,逐渐成为了看客,看着原本在同一起跑线的人离自己越来越远,很多都有了自己明确的发展,考研的考研,保研的保研,如此等等,而现在的自己就像是场边的观众,甚至没有资格来跟他们一较高下。当然,就像是当时,我只能在场下看着那些哈工大的学子打球一样,我知道他们能够进入这里打篮球也一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的那些考研的同学也是这样,此刻,正在为将来的自己奋斗着,希望能够跟更优秀的选手过招。

我曾经和带我的师兄发生口角,我的观点是我不应该在他人注意的时间打扰人家,哪怕人家是在玩电脑游戏。而对方的观点是,你没有在那个时间向他人问问题,来解决你自己的问题就是你的不对。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在QL的时候,LX同学在晚上十一点半发来活动通知的短信时,我是多么的反感,我一直也都这么认为,尽量不占用别人的休息时间,哪怕自己认为那是很着急的事情。

我宁愿做体力劳动,也不愿意焊接。后来却发现,一旦逼到了份上,想不那样做都不行了 。事实是,我确实太依赖L同学了,大多数时候,总是他先学会某个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我再请他来把他学到的教给我,一旦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情况就会很不一样,会慌张,所以,还是要尽量独立吧。

来了三个月以后,在班级微信群里得知,原本计划考研的两个同学也来到了深圳,对此,我其实很想对他们说,好自为之,毕竟都已经离考研不到两个月了,他们却放弃了,而来到深圳的后果,他们究竟考虑得如何?他们是不是太草率了呢?在我看来,我甚至很瞧不起他们,在这样一个节点不能坚持下去,然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都是他们自己要承担,于是那句「好自为之」,我也从始至终,埋在心里,并没有说出。

KTV那点事 图片来自网络

KTV,这个我们学生时代经常光顾的娱乐场所,对我来说,倒是很值得说一说的。

我想,只要是90后,还很少有在学生时代没有去过KTV的,曾经有个扩散地很广泛地段子,就是说:

你以为吃个饭,去KTV唱个歌,就是青春了?

言语之中,多少有对那种挥霍的批判,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会在大小聚会时,想到KTV,想到这样一个场所,能够让我们happy一下。

我第一次去KTV可以追溯到初中时代,那个时候信息封闭,听的歌也不多,第一次去的时候,精神紧张,以为会是什么高大上的地方,后来进去了,几个同学在一块,两个人拿着话筒唱起来了。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KTV去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不再局限于什么同学聚会,有时候两三个朋友出来玩,也会想到KTV这个去处,它也渐渐变成了我的一个小习惯。

因为KTV去的次数多了,渐渐地,也大体上发现了一些规律。

#BEYOND是真的KTV天王

我第一次去KTV是在初中,那个时候的我,就已经很喜欢Beyond了,在KTV里面也学着唱Beyond的歌,比如《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真的爱你》等等,我虽然很喜欢Beyond,然而毕竟不会粤语,他们那些歌脍炙人口,然而对我来说却并不好唱,所以后来就不再点了。不过,后来就发现,在我的那些朋友中,有大量Beyond的歌迷,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唱Beyond的歌还唱的非常好,尽管他们都是北方人,都不会粤语。也因为有了他们,即使我知道Beyond的歌对我来说并不好唱,但是毕竟我自称是Beyond粉,也会抢过话筒,唱上几句。

后来来到了广东,来到了深圳,来到了KTV之后,随便在KTV里过道里面走走,都能够听到那些隔音并不好的房间里传出一声「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都能够听到一声「风雨中抱紧自由」,足可见Beyond在广东KTV的影响力了。

#男生女生差别大

如果是同学聚会之类,经常是男生女生夹杂在一起,然后你就会看到,男生点的歌,女生大都没有听过,更谈不上会唱了。女生点的歌,男生即便听过,那个风格,也让男生没有办法接着唱了。于是就造成了,男生唱的时候,女生坐着嗑瓜子,女生唱的时候,男生坐着喝啤酒,嗑瓜子。因为男生和女生本身听的歌就大不相同,所以也就造成了唱的歌差别很大。

#还是大声嚎叫来得实在

在KTV确实看到过有人一本正经地唱一首歌,唱得还算不错的情况。不过在我看来,我还是觉得,在KTV,还是大声嚎叫来得实在,去KTV唱歌图的就是一个开心,就是一个放松,而有些歌或者压抑,或者起承转合,唱起来未必轻松,听歌的看客们也觉得无聊。相反,反倒是唱一些能够活跃气氛的歌,倒是不错。比如,我在KTV,这些年来经常唱的那几首,《无地自容》《向天再借五百年》《one nignt in beijing 》,每每唱起来,都是撕心裂肺一般,倒也是能把气氛立刻点燃的。

有些人习惯于听什么歌就唱什么歌,结果就发现,听到的那些歌,以为很简单,其实自己全部都唱不了,最多也只是唱一个「高潮」部分罢了。于是就看到他在那里,在歌曲最初的时候念歌词,念歌词,念歌词。。。而这样的人,确实很多,我也是其中之一,后来我自己干脆都不再点歌了,反倒是别人点的歌,我自己能唱得很好。

#歌单万年不变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甚至觉得,七八年前,我去KTV唱过的那些歌,七八年后的现在,我仍然是在KTV唱同样的那些歌。不光是我,身边人也是如此,他们还在唱着我最初唱过的《勇气》《童话》《痴心绝对》等等,更不要提刚刚提到的Beyond了,而这些歌,也都是在KTV排行榜里面的热门歌曲,我们这样的一沉不变,总会让我有一种「老了」「不年轻了」的感觉。有时候,我很好奇,那些00后的小鲜肉们,会不会去KTV,去了KTV之后,是在唱哪些歌曲?总不会是梁静茹的《勇气》和MV流鼻血的光良《童话》吧!如果看到此文的你,是00后,也可以告诉我啊!!

#K歌很难

K歌在我看来的确很难,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在下面哼哼那几句歌词,可以随意地改变歌曲原来的歌词,改变原来的曲调,这些都没有关系,但是一旦到了KTV,我必须按照他的歌词来唱,必须按照歌曲原来的节奏来唱,结果救你发现,歌曲的节奏总是掌握不好,你很难掌握歌曲原本的节奏,你习惯了在下面一个人唱的时候,一句接着一句了,结果到了KTV,你要看着屏幕上的歌词提示来唱,要等进度条到达位置才能唱下一句,不然节奏就错了,所以唱来唱去,就成了压着进度条念台词了。这样的经历,太多太多,不再细讲。我在想,K歌或许有个技巧,但我懒得去学,连去「百度」一下,都懒得去做,随意唱唱就好啦。

#结尾

总结了以上那些我观察到的KTV小事情之后,觉得K歌这件事,虽然有些浪费,但毕竟还是起到了娱乐自己,娱乐他人的目的,毕竟还是让自己和他人有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至于K歌这件事情,我自己并不擅长,也不求做得很好,只求娱乐自己,娱乐他人,足矣。

一直很想写的一个话题,吃货,却一直没有动笔(jianpan)。最初想写这个话题的时候,想着是一直在微博上自称是个「吃货」,于是渐渐地觉得要写点东西出来,后来总是会回忆起初中高中时的那些早餐时光,于是更觉得应该写点东西,就算别人不看,至少也是给自己的纪念。然而,最近一段时间,肠胃一直不好,又开始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反思,我作为一个吃货的事实。可能,我还可以更加爱惜自己一点。

小学的时候,在村子里上学,那个时候,学校门口会有卖炸馒头的,印象中,从我一年级到六年级,价格都是5毛钱一个,这在现在的我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想象。然而,我却几乎很少吃这个,一个是因为不爱吃油炸食品,一个是也觉得不安静,尤其是看到卖炸馒头的那老妇人的黑乎乎的手掌时!但是,虽然我如此想,还是买过几次,甚至于替老师买过几次。印象很深的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给了一块钱,然而就乖乖地跑到校门口去给她买了两个炸馒头。

小学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吃饭,现在想来很怀念的是,那个时候奶奶做的炒土豆和烧茄子。父母忙,于是和奶奶一起生活在老院子里。小学三年级以前的每个晚上,都能够吃到奶奶亲手做的饭菜,虽然只是家常便饭,但却十分可口,那个院子里,还没有电视机,于是每天,和奶奶吃饭的时候,伴着的不是新闻联播,而是某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鹿鼎记》。那个年月,家里经常停电,于是吃饭的时候会伴着烛光,吃过饭,便立刻躺在了炕上,听下一段评书。好像就是因为这样惬意的生活,让我后来变成了个小胖墩。

也因为和奶奶一起住的缘故,我用筷子的方式和奶奶一样,而和父母,和大众完全不同。大多数旁人和我一起吃饭,都是会问起,你用筷子和我不一样,如何如何。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然而,高中的时候,在寄宿学校读书,两个星期回到家一次,父母会为了那个晚上的那顿饭特地准备,一家人会围坐在桌子前吃饭,有一次,父亲说起我用筷子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同,我发怒了,说身为亲生父亲的他,却连自己儿子用筷子的方式都不知道,不是应该惭愧吗?后来便离开了饭桌,再后来的事情忘记掉了,现在想来,或许作为父亲母亲的他们,在哪个时候,只是想找些话,来和自己的儿子说,却无意中,招来了儿子的不满。

后来和父母一起住,因为父母忙,渐渐地学着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吃食,煮个方便面,炒个鸡蛋,煎个荷包蛋等等。关于炒鸡蛋还有一段轶事,有一次去二姨家,两位表哥都在的,于是一块玩,说到炒鸡蛋,一位表哥问,吃没吃过水炒的鸡蛋,我很是惊讶,心想怎么水也能够炒出鸡蛋来,在我的印象中,只有油才能够用来炒鸡蛋,甭管是豆油,花生油,还是芝麻油,那个时候的我,幸亏还不知道地沟油。于是表哥示范着在自己的家里用水炒了几个鸡蛋出来,鸡蛋炒熟,发白的颜色,吃着倒也是可以。后来想起这件来,才明白,鸡蛋里本身就是有油的嘛!而表哥们用水炒鸡蛋,也许是从他们父母那里学来的,而为什么要这样做,细细想想也能明白了。那个时候的我们,还不太懂得攀比,还不太懂得什么是富贵,什么是寒酸。

多年以前,我还在县城的高中读书的那个年纪,看过一篇如今在很多人看来略显鸡汤的文章,大概的标题叫做:《我花了20年,才能跟你一起喝上一杯咖啡》,那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一个农村孩子要经过怎样的努力不断考学,不断在职场上攀爬,才能够进入上流社会,和那些原本出身城市的人,一起喝咖啡,谈笑风生。

后来,我从县城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去了一所并不出名的二本院校读书,读书的城市在我大学前三年都没有一家星巴克,于是连尝尝星巴克的味道都不能了。

大四的时候,学校所在城市开了一家星巴克,然而我又离开这里去深圳实习了。周末的时候,一个人行走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走到繁华去处,总有几家星巴克人头攒动,终于有一次,在深圳一个shopping mail里要了一杯星巴克,去之前专门百度了下,第一次去星巴克怎样装作经常去的样子!算是现学现卖,却发现原来整个过程就像是去普通商店买食物那样方便快捷,哪里需要装作经常去呢!

那次去星巴克,在星巴克的座位上一个人做了半个小时,总是觉得这么贵的咖啡,要好好品尝,然而,尝了几口又心里想,呸,这不和我平时喝的餐厅免费咖啡一个味儿!blabla,但是想到那篇高中时代的鸡汤,想到终于,我tm也喝上星巴克了,心里就觉得好爽!只是与那篇鸡汤不同的是,我的身边没有其他人,没有那个你。

我以为我实现了一个里程碑,以为我终于达到了那篇文章中,作者的高度。然而,后来,我没有再喝过一次星巴克。后来,我去了工厂,每天做着拧螺丝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后来,我在工厂,找到了第一个女朋友,我们经常去工厂旁边村子里的奶茶店喝奶茶,我们都觉得这个会更加好喝,而且只需要,3元一杯,第二杯半价。

后来,我很少再去大型的shopping mail,我觉得那太过虚幻,如梦似幻。

后来,有人问我,你喝过星巴克吗?我说我喝过啊!那人说,喝星巴克就是上流阶级了。我说,操,你看看老子,你这是在侮辱老子吗?

后记:半真半假,可以理解为一篇小小说,基本上前半部分为真,后半部分为假。如果你看到这里,get到了我的看法,或者喜欢这篇小说,你懂的,欢迎点赞支持,原文首发在知乎

#写在前面

2015年,因为有了kindle,我读了惊人的93本书(我会告诉你,我kindle在火车上被扒手偷了吗?不然数量会更多)。这其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书,因为kindle的缘故,我尝试着读了几本英文原版书,而我又对这些原版书很是偏爱,这让我在评分上很偏爱原版书,结果就是,今年的十佳图书,未必会符合大众的口味,因为其中有四本书是英文原版的。不过,我还是想说,读他们,真的不吃亏!

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读了《影响力》。因为对经济学感兴趣,所以读了《经济学原理》。因为对侦探小说感兴趣,读了大量东野圭吾。因为对英语感兴趣,所以对了不少英文原版,一切都很合理。只是到了今年的后半段,由于实习的缘故,很难拿出整块的时间来阅读,零零散散地阅读,还很不适应。再加上kindle丢失,让读书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容易。还好的是,实习公司附近就是图书馆,利用业余时间还能去图书馆走走,继续读书。还好的是,周末可以去书店,坐在地上,读书。

#废话少说,直奔主题
你也可以直接打开豆瓣豆列浏览

#写在前面

2015年即将过去,我们又即将迎来2016。我在去年的大概这个时候,写了一篇《我的2014十佳–电影和图书 》,得到了我认为还算不错的反响,而对于我自己,也把这件总结的事情,看作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来做。所以,我在这个时候,打算将这件评选个人十佳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影视部分,2015年,我依然坚持着看一部影视作品,就在豆瓣上打个分,写几句个人感受,这让我回顾整个2015年的影视观看,很是容易。2015年,截至到12月12日,我豆瓣上标记了79部影视作品,比14年的104少了很多,这很大原因是我在15年下半年开始实习, 因此看影视剧的时间少了很多,另一方面,这一年来看了几部美剧和日剧,而它们数量虽然少,但是占用的时间却非常多。在此,点名表扬《东京爱情故事》《神探伽利略1,2》《曼哈顿计划1,2》。

我不知道我的2016年会怎样,但是我想,估计在2016年看的影视作品还会更少,因为,毕业了。

#废话少说,直奔主题。

你也可以查看我的2015十佳电影豆列

一个人走在路上,带着耳机听着歌,迎面走过来两个二十五六岁上下的女的,将我拦住。于是我摘下耳机,对方中的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的说,他们是来深圳找工作的,现在身上没有钱,希望我能够请她们吃顿饭。

我当时身上也确实没有钱,在此之前,还因为没有钱而用支付宝买的奶茶。但是无论身上有钱没钱,我都觉得这就是骗子,于是表现出犹豫的态度,想要拒绝。

对方看我犹豫,于是又抢先说,你不要误会,我们不是乞讨的,大家都是年轻人,我不骗你,我们来找工作没有钱了,就想你请我们吃顿饭。

我不想因此浪费时间,只是说,我不骗你,我身上确实没有钱。说了两遍,对方俩人看我这样的态度,竟然是两眼一斜,走开了。我于是也继续走。

其实之前这种事,我也遇到过,都是说自己来找工作没钱求给点钱请吃个饭,不过之前遇到两次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婆子,昨天却遇到两个年轻女人,呵呵呵。

阅前须知:
1这是我个人翻译的第三篇文章
2本文来自美国著名科技网站techchurch 翻译前未授权,如有侵权,告知将删。

3翻译本文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真的觉得翻译是门学问,不仅需要英语优秀,汉语更是要过硬,否则翻译出来根本不是人话。

4翻译尽量保持直译,在直译之外也添加了很多个人的料,不喜可以直接去看英文原版The Next 10 Years Of Automation And What It Might Mean For The Job Market

5翻译此文,也花了我很长的时间了,工科出身,翻译不好,请多包涵

题图

经过几十年的微小的发展,尽管这些发展很大程度上没有被大部分外部世界所注意到,人工智能在过去的两到三年内作为一种「红得发紫」的技术确实已经占据了舞台的中心。

从谷歌公司汹涌的收购浪潮(收购对象包括DeepMind, Boston Dynamics等等)到与日俱增的风险投资,再到比尔盖茨和伊隆马斯克对潜在的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产物安全性的担忧,人工智能领域不可否认地重新回到了聚光灯之下。

在工业世界里面,最令我们担忧的是「自动化」对于就业情况所造成的结果–无论是对于白领一族还是蓝领一族而言。

尽管更深远的考量还很难预测,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者对于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的影响很是乐观。

针对自动化对于大自然和人类劳动需求的影响,有如此多的潜在的没有被发现的推断,因此我决定去向六个人工智能领域的PHDs(博士)请教,请教他们是怎样看待人工智能是如何影响接下来十年的就业市场的。就工业而言,他们的回答并不统一,但是他们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人工智能会扩大或者加强当前已存在的算法的利用。

大范围的工作可能很容易被自动化,比如那些工序简单重复操作或者只是评估数据的工作。乔治亚州理工学院( Georgia Tech)的伊凡.艾萨(Irfan Essa)专注于他在machine vision方面的研究,而machine vision 是一个在过去十年里已经发展成熟的领域。他说:“对于许多的领域,人工智能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它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已经开启了它的「聚集模式」,并且现在我们将最终走向终点!”
验证人脸,或者是识别网络图片(验证动物,地标或者其他对象),这些工作都曾经是人类无可替代的工作。而现在这些任务都可以被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所自动化完成。至于这些人物 是如何执行的,谷歌公司的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解释得非常好,可以观看视频(需翻墙)了解详情。

可视化数据是并非是唯一的专注于智能化的领域,对智能化的研究也一直处在不断努力发展之中。马丁.福德(Martin Ford ,畅销书《机器人的崛起》(Rise of the Robots)作者)提及,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原本由白领参与的工作被自动化所取代。

丹尼尔.博兰特(Daniel Berleant )很同意马丁的说法,他还阐述了当前自动化发展所面临的几大苦难,其中包括自动化产品的可移动性,计算机可能比人类更善于来处理数据,而不是来取代更多的手工劳作工作,至少在这十年内是这样。尽管两足机器人在过去的十年内已经有了叹为观止的成绩,但是需要敏捷的身体条件的工作,比如家具搬运工,餐厅忙碌的服务员还很难被自动化所取代。(负责固定装配工作的机器人正处在长期发展之中,比如rethink公司的Baxter

一些研究人员相信小规模的数据传递同样适用此道,安德罗斯.康奈( Andras Kornai )表示,“IBM当前正将watson电脑系统应用到医疗卫生领域,我期待相同的事情能够在法律领域发生” 毕竟尽管「机器学习」有可能会用于诊断癌症或者其他疾病上,这些技术现在看起来仍然不太可能取代医生。

长话短说,如果你有一个牵扯到处理表格的工作,需要占用你大量的时间,这时候可能在这里更需要一个软件,它比人类处理信息更快而且更加廉价。麦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将这一观点放到了华盛顿邮报对他的采访“软件正蚕食世界”之中。如果你想要在2025年的时候依然被雇佣,而不是失业,这个观点应该被认识充分。

然而,人工智能在接下来十年的影响可能会呈现一个扩张,这种扩张不再是只专注于一些小的领域,那些已经路人皆知的,比如分析图像,在国际象棋上打败愚蠢的人类等等。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似乎认为,人类将会变得更加乐于移交任务而非控制。

艾亚.艾米尔(Eyal Amir )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同时还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他指出:“一般来说,你所见的是汇聚在一起的不同的数据,并且我们给计算机更多的独立性,后来我们开始相信计算机能够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并且承认那些工作如果由人类来做将不能完成”

在最近的一个人工智能的采访中,艾米尔表示人工智能项目更加有效的同时,他看到了它带来的另一个影响,那就是上面提到的信任度实际上也在增加。而这样的人工智能项目就包括苹果公司的Siri以及 Facebook公司的广告算法(这个算法关乎每一个Facebook用户的偏好,位置,性别等等,而这些信息是基于Facebook庞大的信息点)。未来的这种服务比如Siri可能会很快地为你提供信息并且实施任务,比如订pizza,叫清洁工打扫房间等等。

今天,判断消费者或者商业上的信用分的算法也正在被广泛使用中。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布达佩斯理工学院教授 安德拉斯.康奈在设计信用算法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指出“这样的趋势不太可能减缓,那就是现在的世道已经不再由一个当地的友善的银行来决定信用水平了” 。很可能即使使用其他的有效的算法也将不会减缓这一过程,因为人工智能来决定贷款和保险这种事情,到现在也没有受到剧烈反应,表现很稳定。在未来的十年里,人工智能甚至可能会完成更加复杂的金融项目。

康奈教授还提到,算法的应用可以在特定的医疗诊断上,甚至是在法律程序中。他相信,在这些领域里面慢和一沉不变是不可避免的,而人工智能是可以将人类从诸如X光鉴定或者某些法律研究中解放出来的。

将来的演讲记忆算法可能会创造他们自己的经济改革。199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丹尼尔.罗斯(Daniel Roth )博士现在任教于伊利诺伊大学,他从事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将近20年了。他提到“在十年内,我可以预期,我们能够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来和计算机交流,我可以咨询一台机器一个并不简单的很有深度的问题,一个医生也可以咨询一台计算机来为他的研究论文作指导”

罗斯博士提到,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数以百万计的医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会被发表,并且会有、、一台机器能够理解自然的指令来从庞大的信息中筛选出相匹配的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这条自然语言指令是:帮我找到所有在过去的三年内任意语言的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其中研究了空气污染对人类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如果是自然语言的流程的话,很可能会梳理清法律的文件或相关文档,于是实际上缩短了用掉一个职业人一天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同时空出了一些工作位置,比如律师助理这样的职位。

尽管与我交流的这些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并非集中于相似的行业,但是当提到对自动化与人才市场做出预测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将话题带到了无人驾驶汽车上面。借用艾米尔的观点—-人们更乐于在机器面前放弃控制权力,而不是让机器自动组装。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们而言,10到15年的时间已经够长了,到那个时候,我们会看到消费者们购买汽车来驱动它们自己,而不是其他方式。

布兰特教授提到自动减速器,防抱死和自动锁和自动停车这些功能已经有了稳步的提高。他说,“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完全的自动驾驶汽车将会司空见惯” 设想一下吧,在十年内,就算是只有十分之一的路上行驶的汽车成为无人驾驶的,那么他对整个经济的改变也是十分巨大的。

在众多因素之中,无人驾驶对于机动车操作方面的就业市场的冲击无疑是最直接和沉重的,康奈教授说“在美国有一百万个司机,这就意味着会有一百万人失业”。除了直接的对于卡车司机和汽车司机失业的影响外,如果人们只是需要在手机上的一个应用上按个键,汽车就会无所不在地为你的出行提供便利的话,也会减少汽车拥有者的人数。

汽车制造商们可能会在一个更小的个人市场上斗争,这些个人仍然希望能够拥有一辆属于他们自己的汽车。他们也会在大多数城市的公共小汽车这个市场上展开竞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汽车制造需求到那时也注定要迅猛下降。

现在的无人驾驶汽车实际上可能是在对抗Uber。Kornai 和其他人预见到自动驾驶车辆会是未来的趋势,会逐渐成为主流,而它很可能就是剧烈的经济转型中的一个坐垫来缓冲这种震荡。

从人到机器需要有一个逐渐地「信任过渡」阶段,而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款应该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相反不应该让百分百的人力驾驶直接跳跃到百分百的无人驾驶。总之,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都普遍认为下一个十年将会是无人驾驶擅闯入局的十年。

正像很多双刃剑的科技改变一样,无人驾驶汽车也有副作用。Berleant说 :“如果你不必每天握紧方向盘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那这无疑会释放你的潜能来做更多其他有意义的事”。这并不是说,未来的卡车司机将会变得更加高效,因为他们可以利用他们所有的空闲时间来做另一份工作,但是这的确是未来自动化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潜在案例。

科技的发展究竟是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让更多的人失业呢?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争论。从我采访过的这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看,,科技的进步并不会带来同等程度的经济上的发展。

现在情况似乎很清楚,在未来的十年里,从当前的当前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趋势,也就是利用成熟的算法和技术来看,,很可能反而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这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可能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 会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判断这些,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