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的云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狂欢

0%

原始题目是:给出一个字符串比如说“hello”,要求将这个字符串处理成“olleh”。

思路其实很清晰了,在JS中有split()可以将字符串切分成一个array。这个时候再对这个array进行处理,把这个array进行逆序,使用reverse()方法。

阅读全文 »

迷笛情节

我只能作为一个观众来说了

我对于迷笛是有感情的,看过好几次迷笛的网络视频直播。也一直都想着能够有那样一个机会去看一次迷笛。

阅读全文 »

以前看过一些回忆互联网论坛时代的文章,看得我飘飘摇摇,「猫扑」也好,「关天茶社」也好,都是成为了历史的,让人好奇的事物。然而,互联网的确发展地超乎了人们的想象,这次国内几家网盘纷纷地倒下,也让我觉得有「可以兴怀」的理由了。

从UC网盘说起

我最早知道有网盘这回事,还是起于高中时代。那个时候用着功能机的我,手机上装着一个UC浏览器简直犹如神奇一般。手机UC浏览器相对于手机内置的那个浏览器,简直是秒杀级别的,因此我对UC浏览器十分有好感。当UC浏览器一版一版地更新,有一天,它告诉我说,可以使用它的网盘功能了。我当然是很高兴地跃跃欲试了。

印象中,最初的时候,也就是2011年左右,UC网盘只有50M 左右的容量。那个时候,我还真往里面传过一些小的文件。当时觉得这样的容量已经很大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用过Wifi, 当时的手机流量还是每个月30M,这在仅仅五年之后的今天可能是不可以想象的(现在我每天使用的手机流量可能都要超过30M了)。的确,在当时50M的容量其实对我已经戳戳有余,我并没有那么多的理由来使用网盘。

新浪微盘和百度云

时间过得很快,2012年,也就是我进入大学那年,我注册了百度账号,后来知道了「百度云」网盘并跟着注册了账号。我也大概是那个时候,知道了新浪的微盘。出于对新浪长期的好感(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上那个时候我最常用的几个网络服务,新浪邮箱是一直到现在我很多国内网络账户的注册邮箱),我也开始使用新浪微盘,我会在新浪微盘里面存放一些高中时候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资料。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Evernote这样的东西,我有大量的新浪微盘里面的文件其实是.TXT 格式的,这些 文本文件每一个的内容往往只有几句话。当我得知新浪微盘宣布关闭 之后开始整理自己的新浪微盘内容的时候,看到这大量的.txt 文件,竟也觉得当时的自己幼稚可笑,觉得完全可以使用一个txt将很多内容类似的文件合并起来,觉得完全可以使用网络笔记来处理这些文件中的内容。但是,这就是成长啊,不可能一步登天吧。

我用新浪微盘最频繁的时候,将它作为我的网络同步盘。它同步了我的一个本地文件夹,我将那个文件夹分门别类建立若干个子文件夹,当时从网络上下载了很多的电子书,网络视频等也都放置到这个文件夹里,后来又陆续传到了新浪微盘上面。我后来有了一个意识,那就是:如果是网络上已经有的视频内容,下载到本地,乃至放到网盘里其实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随时再次观看。这也就是云端的好处,当然,我有了这样的意识也并非突如其来的,当我真正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我再使用网络同步盘的时候,使用的是Dropbox,Onedrive 这样的国外网盘服务,存储的都是个人的文本类数据类图像类资料,因此尽管国外网盘往往都只是相对于国内很小的存储空间,但是对我来讲,已经完全够用了。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网盘大战

我对网盘的认识是逐步的,2013年,让我对网盘有了新的认识。那一年,各家网盘之间爆发了争地盘的大战。如今,还能够从当年的新闻,来一窥当年的硝烟弥漫。

8月22日是百度世界大会,百度在其大会的主页上重点推荐了百度云服务,限时领取,1T永久百度云空间。主要分为三部分,下载PC客户端获赠100G,下载移动端获赠360G,用百付宝支付1元,就能获得564G永久使用容量。
百度在百度世界的首页重点推荐,可见其对个人云存储市场的重视。不过360可不会这么轻易的放过百度。同样在8月22日,360在其官方微博上透露:#360云盘1T永久空间免费送#360G不够?那就再来666G吧,不用1块钱哦~。360的1TB也分为三部分,下载PC客户端获赠100G,下载移动端获赠260G,免费的666G。

的确,当时的争斗,其实主要还是百度和360之间展开的。只是很多小网盘因为不愿意被是市场淘汰,也纷纷加入战斗,只是阵势没有那两家大吧。他们的争斗,就像是当时的新闻所说:

 纵观网盘整个的大战轨迹,从最初的永硕网络硬盘、网络E盘、QQ网络硬盘、UC网盘等只有几M的网盘大战,再到金山云盘、360云盘、百度云几G甚至到TB级别,变化的只是空间的大小。
网盘最初的上传图片、视频、音乐等,到现在的视频云播放,直接在线预览等功能,在功能上,并没有在几大网盘之间形成差异化竞争,技术的壁垒在网盘上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差异。

百度云的恶心

想想那个时候,我还真是像着了魔一样,甭管有用没有用,先领取了网盘容量再说,后来的结果是,我的百度云网盘容量2158GB ,我的360网盘容量也达到了2T,我的微盘达到了150G容量,这其中360网盘基本没有用,百度云则真的是使用充分了。百度云那个时候,细细分析百度云当时的成功,忽视版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个时候,百度云为了抢占市场,允许人们公开分享,因此产生了很多分享达人,而这些分享达人,其实分享的无疑都是盗版电影,盗版电视剧等等,当然还包括人们喜闻乐见的岛国动作片了。离线下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个几百K的种子文件,拖到百度云里面只需轻轻一点,离线下载完成,苍老师全集就存到你的网盘里面。百度云发力移动端,移动端安装百度云网盘之后仅仅添加一个视频插件,就可以在那全集间自由穿梭,想看哪部看哪部了。这在当时来讲,尽管快播还在活着,虽然离死也不远了,对于广大宅男们来说,却的确是比快播的体验要好得多了。

人们包括我在内也的确乐于看到这样方便快捷的资源分享,仅仅在别人的分享的百度云网盘页面上点击转存,就可以直接将那么多好资源占为己有,那感觉还是很爽的。其实后来想想,百度坏就坏在这一点上了,在初期为了抢占市场,从不谈什么「版权」「法律」,等到他坐拥了大量的用户之后呢,他就开始拿版权,法律说事了。 百度在这方面所做的坏事,可不光是百度云,还有当年的百度MP3等等。

后来,大概是2014年,就有了「互联网专项整治活动」,从那以后,百度云的「盗版」和「泛黄」就收敛很多了。的确能够看到很多时候,分享的文件被取消,即便是使用百度云的加密功能也一样无效。但是,大体上,百度还是给「盗版」和「泛黄」留了门的。刚刚提到了,我的百度云有2158G的容量,事实上已经用掉了2000G,其中绝大部分的容量是存储曾经收集到的一些盗版的影视剧,教学资源,网络课程视频。当快播在那个时候倒下的时候,的确见到了一些网民扼腕叹息,很多网民其实不用快播看岛国片,看的就是盗版影视剧而已,但就像我刚刚所说,百度云在这方面,大幅度领先快播,以至于我觉得快播的倒下,自有后来的百度云接力。

不过后来并不是那样了,百度云停止离线下载,看到有条评论,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后来百度云恢复了网盘的离线下载,但是已经根本不是那么嚣张了。不仅那种全集的种子会被提示违规,就是单个的种子也是常常违规,人们后来发现,原来他们存放在百度云里面的岛国片,后来都变成了8秒的教育片,也是讽刺。

依然相信网盘服务

然而,2014年,我也更加频繁地使用国外的网络服务,我已经不再会把个人资料存放到百度云或者新浪微盘这些地方了。这在后来被证明极为明智,新浪微盘关闭甚至都不会给用户发一封邮件,仅仅是通过在他们的新浪微博上发条微博告诉人们「我要关门了,都散了吧」。我如果没有看月光博客的相关报道,可能就会损失大量的历史资料,而那些资料,对我而言是一份珍贵的回忆。相比之下,国外的服务,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往往很有人情味,更何况国外的网盘服务的确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更胜一筹。

虽然,国内的微盘,UC网盘,快盘等网络云盘相继地倒下了,但是我仍然认为「云」是未来的趋势,我在两年前,也就是2014年,还曾经写过一篇博客: 构建个人云端信息库,记录我使用的「云」工具,直到如今,我的体验非常良好,我也推荐更多人使用云端服务。

另外,推荐使用BitTorrent Sync ,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盘服务,可以试试,很有意思。

写在前面

其实已经很久没有折腾的主题样式了,因为过去的好长时间都在瞎忙。最近这几天,因为闲下来了,便觉得那糟糕的博客主题实在有必要折腾一下了。
好吧,先来回忆一下过去的读者打开我的博客首页,看到的是什么鬼。。。


简直不能忍受啊,其实原本的博客主题是直接拿来的人家的开源模板,但是都怪自己,改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的问题大概是:

  • 博客图床问题
  • 博客文章中出现#xxxx 这样丑陋的东东
  • 博客的多说评论一直不能正常开启
  • 博客首页不是显示摘要,而是显示全文
    于是换回了一个原始版的yilia 主题。又进行了简单的配置,对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重点注意了一番。这个时候,也终于能够让我暂时看得过去了。
阅读全文 »

(1)

手机重置之后,又要重新安装各种应用,并没有安装QQ,过了将近一个月之后,才终于想起来安装个QQ,想要看看是否有朋友在那上面找我,也想看看其他人的空间动态。

打开装好后的QQ,发现这个虚拟世界似乎并没有多少不同,直到我打开我大学班级群消息,看到X君发了那条他在简书写的文章链接,我才发现,虚拟的世界并没有改变,真实的世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阅读全文 »

最后一场比赛中的科比
# 那还是十年前 公元2006年,距今已经有十年了。仔细算来,我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长期关注体育赛事的。而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我开始关注一个在当时被称为小飞侠的家伙,他的名字叫做科比。

2006年,那年的六月我恰好小学毕业。也正是那年的六七月份,由于世界杯的持续火爆,让我对体育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很好奇为什么一群人围着一个球跑的游戏会让那么多人沸腾甚至大打出手。然而那个时候我的资讯又并不发达,当时我家的电视收不到CCTV体育频道,网络更是没有普及,而我家恰好有一个收音机,我仍然记得那一年的自己,在一个资讯匮乏而又无所事事的时候,手指拨动着收音机,盼望着能够获得一些有趣的不同于电视里那些主旋律的资讯。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恰好为了北京奥运会,十分重视体育节目这一块内容。专门开辟了一个新的节目叫做体育评书,评书的主讲人也就是后来众人皆知的梁宏达老梁了。当时,他在世界杯期间评球说球,世界杯结束之后,当我已经习惯性地在那个时间点打开收音机的时候,我发现尽管世界杯已经过去了,但是老梁仍然在说着体育方面的那点事。而且恰好是几期科普性质的东西,这对于那时候我一个体育小白来说简直像是天书一般,却又十分好奇。也正是从老梁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科比。

我最初喜欢科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老梁的影响。老梁在那年的某期节目中对比了科比和詹姆斯。他在节目中说到詹姆斯更加依靠力量,而反观科比,则更加具有技巧。他当时说得天花乱坠,直接把我忽悠成了科比脑残粉和詹姆斯的一生黑,直到多年以后,我看到著名的专栏作家张嘉伟在一个知乎答案中解释詹姆斯并非单单依靠力量,我对于詹姆斯的黑才渐渐不那么盲目了。

阅读全文 »

行李寄存

去北京的火车晚点一个小时,来到北京西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了。我的前去深圳的火车是晚上的八点钟,这意味着此次我在北京还有六个小时,事不宜迟,于是按照计划,想要先找到北京西站站内的行李寄存处,早在来北京之前,我通过网络就想找到行李寄存处及收费标准,但是网上说法不一,看到的比较多的说法是40块一个大包一天,所以我的预期的价位也是40左右,正因如此,当我拖着行李箱从西站出来,一路问下来,走到西站北广场的时候,很自然地看到左手边有写着行李寄存处字样的屋子,于是走过去,问好价格,我那样一个26的行李箱只是需要20元就可以在那里存放一天,交钱,工作人员会给你一张纸条,这张纸条不能丢,凭这张纸晚上才能来拿箱子。

后来,越来越觉得我花20元行李寄存是个明智之举,后来甭管是坐公交车,还是坐地铁,还是走在北京的路上,如果托着个箱子,无疑会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个人拖着箱子,去个厕所都要小心谨慎。

西站公交

存完包之后,又下楼打算坐地铁,然而,北京西站人流量实在是巨大,坐个地铁排起一百米的长队一点也不夸张,而且因为是火车站,往往大都提着行李,这让过安检变得十分缓慢,我记得我上次从西站出发去天安门,光是在地铁站排队就耽误了半个小时,于是吸取教训,果断又回到北广场,打算坐公交车。

不得不说,北京西站的人流量是巨大的,而且北京西站的一些标志设置并不十分合理,这就造成了在西站有大量的安保人员,志愿者,如此一来,我索性直接问一位志愿者老奶奶去护国寺坐哪辆车,老人家很热心啊,用那北京话告诉我,护国寺的话特13可以到,你往右拐去总站坐车。我于是谢过老人,循着他手指头的方向走过去,又是很顺利地找到公交总站,特13车位置前。

特13是辆双层巴士,关于双层巴士,上一次坐还是从深圳去广州的城际巴士。而市内的双层巴士,我是没有坐过的,记得上次来北京,在西站前的路上看到跑过去的印着范冰冰大头像的双层巴士,也是觉得是对这个城市的点缀了。我后来了解到,北京的公交车,但凡是特字开头的,都是双层巴士。

上车之前准备好零钱几块,有司机师傅站在门口收钱,我此前已经得知是要到平安里的,于是跟他说平安里站,他收了两块钱。

来到公交车的上层,不多时公交开动了,我望着窗外的北京市容,觉得确实还是有帝都风范的,马路横平竖直,分外宽阔,立交桥纵横交错,只是路况实在不佳,其实并不很远的距离,却走了很长的时间,中间遇到了三四个红绿灯,这公交车大概是电动车,一旦停下来车还在发动状态时,便发出轰轰的响声,好不烦人,只好忍受下来,一直到站。

护国寺

从平安里下车,仍然没有像以往在深圳市内游玩的时候掏出手机,打开手机地图来通过手机地图寻找,而是随着自己的判断去寻找,至于理由,只是觉得之前已经查过护国寺街是一条老北京味十足的街道,于是下车之后,就朝着偏僻的方向走去,结果不出意料,走过百米之后,就看到了一个写着大字「护国寺街」的建筑,于是便拐到护国寺街上来。

护国寺街,就像如今许多的北京地名一样,只徒有其名了。护国寺街没有了护国寺,西四也没有了西四牌楼,公主坟也看不见了墓地,一切都只让来往的人明白,这是座古老的城市,却又是一个新的城市。护国寺街是一条小吃街,街上各色的北京小吃,早在来之前我就已经下过功课,来了之后觉得很是亲切,然而又很有新鲜感。走在路上,来往的行人并不很多,本来是想根据进店里的食客的数量来判断哪一家更值得吃,但是却发现事实上人不多,毕竟只是下午两点多钟,并不是饭点。

于是就在街上走,两只眼睛转得飞起来打量,仅凭招牌来 判断。来之前想吃北京小吃,具体来说包括炒肝,豆汁,爆肚等,来了之后,看到那百年老号爆肚满的招牌,竟然并没有了兴致。去了那家名字就叫做「护国寺小吃」的店铺,店铺装饰地很古旧,当然这条街上的大部分店铺都很古旧,进来之后发现店里面大概有十几张桌子,只有两张桌子上有食客,尽管是老北京小吃,但是也是kfc式的点餐方式,来到柜台前,大致看了一下菜单,竟然问人家服务员,「还有没有炒肝?」于是得到的回复是「这里是清真饭馆」,才意识到炒肝用的是猪肝,清真是不吃猪的。便要两个牛肉烧饼,一碗豆汁,价格在我看来倒还不算贵。豆汁这东西,从小就知道,据说是老北京才喝的惯,喝得爽,喝得上瘾,据说是有一股淡淡的臭味,那是因为发酵的作用。我尝尝这豆汁,倒也并不觉得很臭,有一点酸,有点像酸奶,稠度比豆浆要稠,我喝了一碗之后,觉得味道还不错,甚至想再来一碗,只是又在心里告诉自己,后边还要吃别的呢?

然而,大概是从众心理,看到这条护国寺街人迹寥寥,反倒失去了几分在街上再吃其他食物的兴致,况且爆肚不打算吃了,驴肉火烧煎饼之类又早就吃过,甚至是经常吃,在我并不稀奇。而这街上,唯一让我想吃的,大概也就是老北京酸奶了,但是也没去吃。

庆丰包子桂香村

心里还想着炒肝呢,来这护国寺街之前,就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家「庆丰包子铺」,当时就有几分冲动想要进去看看,理由当然是因为习大大曾经去过这样一家包子铺,吃过几个包子一碗炒肝,只是不知道去的是不是这一家。于是从护国寺街出来之后,就来到对面的「庆丰包子铺」附近,但是还是有几分犹豫,总是觉得如果动机是因为习吃过这里的包子我就去吃有点谄媚的味道,便没有立即进去吃包子。而是到包子铺旁边那家「桂香村」。

桂香村

「桂香村」是一家糕点店,里面有各色的中式和西式糕点,我进来之后,碰巧我前面有两个人正在挑选糕点,于是我趁他们挑选的空儿打量这件屋子,看见右手边有个写着「中华老字号」的牌子,倒更让我有兴趣来尝尝这百年口味了。看前面人挑选,记住了有样糕点叫「龙舌饼」于是等到我来挑选的时候,就也像人家那样说着,「龙舌饼两块」又用手指着窗前的西式糕点,说着「这个两块,这个两块」,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在一家「中华老字号」里买糕点,让我想起来计划经济的时代,被很多人描绘过的国营商店买东西的情景。想来,这家「桂香村」即便是公司制,也应该是国营的吧。然而就算是国营的,现在也早就不是计划经济的时代了,不用拿着粮票,糕点票排队了。

将买到的糕点放入书包里,打算火车上吃,事后证明此举也是十分明智。其实买的糕点并不多,只够了我在火车上吃顿晚餐,然后第二天又吃了两端泡面,一些零食,便充饥了。如果没有那些糕点,以我在火车上的饮食习惯,可能就要买25元一份的火车餐食了。再来说说这龙舌饼,龙舌饼顾名思义,就是一块长长地像舌头大小形状的酥饼,至于里面到底是什么料,我还真没有吃出来。糕点这东西,我很少吃,但是碰到喜欢的,也会一块接着一块地吃起来。其他两块西式糕点味道也很不错,让人回味啊。

说糕点的味道那是后话了,从「桂香村」走出来,还是没有抵制住炒肝和包子的诱惑,就是想尝尝这被亿万国人知晓的「庆丰包子」啥个味道,便大摇大摆地走进店里。其实早就知道,庆丰包子铺是连锁快餐,进来之后也还是kfc式点餐方式,并不想要什么「主席套餐」,只是随着自己的喜好点,炒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尽管刚刚在「护国寺小吃」喝过豆汁,吃过火烧,但是还是点了三个三鲜包子。又要了一碗米粥,齐活。


我是知道「炒肝」这个吃食的,然而却不知道怎么吃,当我拿到炒肝的时候,却没想到,炒肝不是干的,而是有汤的,我后来才知道炒肝并不是炒出来的,甚至不全是猪肝,还有猪大肠等,它是一种满族吃食,推广开来之后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北京小吃,里面浓稠的汤其实是淀粉,据说最正宗的吃法是用勺子沿着碗的边缘脍着吃,当时的我哪里知道这些,完全是凭着过往的经验,倒也是找来了个勺子,从碗里挑里面的大肠,猪肝等,只是这碗里这炒肝确实太过浓稠,用勺子把那些干货挑出来也需要费些功夫,我自己也并不急,吃两口包子,吃口炒肝。然而不管那炒肝是不是正宗的,他显然是不符合我的口味的,并不像豆汁那么让我觉得味道可口,只是觉得来到此处买了这道小吃,便硬着头皮也要吃下去。不知道当初的习大大是否爱吃呢。

店里面约略二十张长条桌子,每张桌子都并不大,毕竟也不是吃饭的时间,只有两三桌食客。我便吃这包子炒肝,便听着我另外一桌一对男女在说话,虽是一对男女,但是显然男生的话是比女生要多的,从头到尾大部分时间是男生在说话,言谈之中,得知男生是1994年出生,听口音的话应该就是北京人,应该和我一样是个大四的学生,正在一个单位实习,这让我觉得我们可以进行比较,男生在女生面前似乎总是想吹吹牛逼,于是听他说着各种故事,还不忘和女生聊聊音乐,谈谈民谣,然而对面那女生显然并不感冒,他们的关系在我看来并非是确认的男女朋友关系,倒像是第一次相亲的感觉。我曾经很是自卑,以为北京的孩子会三头六臂,会上房揭瓦,当然这是开玩笑,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会说他们素质高,后来高中的时候接触社交网络,接触微博,让我越来越觉得北京孩子或者说城里孩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谓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懂礼貌这方面的素质我其实也并不是很差,即便是视野这个东西,我也认为网络正在将我与所谓北京孩子的这种差距缩小。可是,当我真正听到那男生谈了十几分钟的话后,我反倒觉得他们可能确实有那么一种自信,而我即便没有自卑,也很难获得那种自信。这种自信,很像是工体球场里的「这里是北京」的呼喊,可能是侵入骨髓的,是由内而外的,而我,就是不可能有那样的自信。

地安门那条街

从庆丰包子铺出来,看了看表,时间还够,想要坐地铁去恭王府,这个曾经的王府,曾经的曾经的和绅和中堂府上。这也是在计划之内的,之所以想要去这个,正像是我去护国寺街一样,想要体验老北京式的旅行,而不是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又由于恭王府实在和护国寺街距离并不远,坐地铁的话只是一站地。但是我并没有坐地铁,还是想在帝都的地面上多走走,感受下这里的空气,吹吹这里的风,看看沿路的建筑和人。于是打开手机地图看了下,发现只是从所在位置到达路口后右拐直行一公里左右,就可以到达恭王府了,看明白了地图,便把地图关闭了。

那条右拐直行的路,根据路标叫做「地安门西大街」,正像我之前我提到的,地安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拆除了,这个地名还是存在的。走在这条路上,竟也让我想起来那首自己总是唱起的歌「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确实如此,走在路上,不光是有现代建筑,你还能够看到几座没有拆除的老旧的平房,门竟然还是开着的,往门里面看去能够看到小院子里面的自行车,三轮车,这让我吃惊不少,因为在过去的我的印象之中,北京的强拆或者现代化改造还是很严重的,能够在高楼林立中保留几座居民的平房实属难得了。后来我还专门在网上搜索,发现这里的平方出租价格的话,35平米就要3000多块每月,应该也是比较高的价格了。沿着这条街走不远,便到了北海北地铁站,突然就又想到了另外的一首歌,一两句歌词,「南山南,北海北,北海有墓碑」。此刻终于来到了北海北,而再过24个小时的时间,我就又快到南山南了(网上一说南山南指深圳的南山区的南面,也就是香港)人终于来到了歌词里面的地方,即便只是一个地铁站,也能够激动一把,于是拿出手机拍了张照。

北海北站

前海

后来才知道这条大街连通着后海和前海,我并没有去后海,知道这里有个酒吧街,我确实在路上听到母女两人的对话,小姑娘问三十岁左右的妈妈,「妈妈,我们这是去哪里啊」,孩子他妈回复说「这是去后海酒吧街啊」。我来到了前海,而来前海又纯属是意外,正如之前所说,我本来是要到恭王府的,然而我都已经看到恭王府的指示牌了,却就是找不到位置,指示牌分明指示的是什刹海体校,也就没有再找。看到一个牌坊,写着大字「荷花市场」,走进去一看原来这便是前海了,这又让我想到了深圳,深圳也是有前海的,最近在搞前海自贸区,而北京的这个前海与其说是海不如说是一片湖了。这个季节,在水面上,自然没有什么荷花,只是看到有很多枯枝。然而这前海碧波荡漾,对岸小楼林立,也是另外的风景了,还是能够脑补出来几分荷花盛开时节的前海风光的,将来如果我再去北京,再来到这前海,也定要在这荷花盛开的世界,游览一番。

步行街之上,游客显然倒是要比护国寺街多出许多来,虽是这个时节,也仍然能够看到有拿着相机准备拍照的的专业人士。也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感叹,比如我听到两句「希望以后能够去农村住上个把月,最好是靠近海边的农村,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这样的思想不知道普遍不普遍,就想是围墙一样,墙里的想出墙,墙外的想进去,倒是不胜唏嘘了。


简单游览过前海之后,因为心里始终放不下恭王府,便打算找个明白人问问路,见到那个荷花市场牌坊前面就有几个老大爷,有拉弦子的,有敲鼓的,有个老大爷正在一板一眼的唱大花脸,这气氛,让我觉得老北京味地道极了,大爷唱得好话放在一边,主要是这气氛实在感人。我去的地方并不多,但是有这样的景象的,还是头一遭。而在之前,也看到大街上有一所平方前聚集了几个老大爷,两个在下象棋,还有一众七八个在围观,这个活动也是我很喜欢的。这让我突然觉得北京老人的晚年生活还是很快乐的嘛!

我向一个正在锻炼身体的老大爷询问恭王府怎么进去,老大爷告诉我王府这些天不开放了。我并没有特别失望,到觉得能够来什刹海,前海,能够看看这些唱戏的大爷们耍把式很是知足了。于是便又返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半了,便打算坐地铁从北海北地铁站去北京西站。

父女对话

而回程的时候,又听到一对父女的对话。父亲向女儿传授经验,很是亲切很是耐心地告诉她,老爸初中的时候是班长,每学期开学,班里面的人都要上台发言,老爸因为是班长,总是第一个上台发言,我就说说我这个学期要实现多少进步,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我要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在我看来,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他说得很生动,让女儿也能够听得进去,就是要教育女儿做事情,学习要有计划,而这样的道理,我的父亲似乎并没有教过我。只有上学上到高中,班主任老师才提过。家庭教育很是重要,而仅仅从这样一件小事上,我又的确想到了一些东西。曾经在网上看到有网友提出过一个观点:由于越来越多的拥有高学历的京一代在北京买房娶妻生孩子,他们孩子的基因,教育都将会是非常好的,这无形之中又会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不公平」,他们孩子的素质水平,学习成绩通常也会是非常好的。当我看到这对父女的时候,听到这个父亲的教育的时候,我确实信了。

结束

回到北京西站北广场取回我的行李箱,排队候车,准备踏上开往南方的列车。嗯,这词儿是从列车播音员那里学来的。

综述

虽然此次我在北京只有六个小时的时间,但的确给了我很多思考,很多惊喜,很多回忆。我不停地问自己,我是否喜欢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和我即将去到的深圳比又有哪些优缺点,可是我自己最后得出的回答又都是,并非是你选择一座城,此刻是哪座城市愿意张开双臂拥抱你。每座城,呆久了都会发现他的好,他的差,在北京,他的交通拥挤,他的人流量不是一般的大,是我此次北京之行对北京的差评。但他散发出来的人文情怀,他的热情,又总是使我动容。不必要刻意考虑去留了,欣赏每座城,珍惜与之相伴的时光,才是正理。北京之行,that is all。

#第一站: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广州的郊区,位置很是偏僻,我们是先坐地铁,再坐优步来到黄埔军校的。在优步车上,和司机师傅闲聊,说到我们要去黄埔军校,司机是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说黄埔军校不好玩。我们却也只好回答,既然来到广州,总是要去看看黄埔军校的。后来,车子从宽大的马路开到了狭窄的巷子,马路两边也看到各种写着拥军字样的标语,才明白,时至今日,这里仍然还有驻军,只是从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变成了中共的海军。

来黄埔军校之前特地查过门票,不出所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怎么会收取门票呢!于是,很方便地走进黄埔军校旧址内部,朋友一直在找黄埔军校那个「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门,找了一圈终于见到了。大门显得很新,毫无历史沧桑之感,而且在我看来,也可以将那个大字去掉,只能算作一个门。

整个黄埔军校本部的旧址,更像是一个仿古的二层小楼。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黄埔军校旧址并不旧,显得很新,游览之中,我和朋友一直在吐槽为什么要安装那些空调,实在与整个建筑群格格不入。游览之中,发现国民党的痕迹几近于无,本来就不大的黄埔军校旧址开辟了一个区域纪念周恩来。军校中,每个房间都只是布置地如像当年,却并没有当年之人,当年之事,旁边的文字说明看着还很生动,不过还是需要导游解说。

黄埔军校旧址旁,是孙中山纪念碑和铜像,根据碑文显示,此碑立于1930年代左右,铜像也是那个年代所铸,此碑和铜像都在山上,显得蔚为壮观,这个时候我跟朋友玩笑说,整个黄埔军校旧址,只有这里是真的!于是登山拜谒孙先生,山上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上有黄埔军校的校训,国民政府建国纲领,孙中山铜人显得很高大。这一切本来都很和谐,但是旁边就是新中国的国旗飘扬,军队哨所,这些放在一起总觉得十分怪异。

毕竟是社会主义的广州,容不下一个资本主义的黄埔军校。不过,黄埔军校附近的卖纪念品的小贩所卖的纪念品不光有黄埔军校54将军扑克牌,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纸扇,也还有画着蒋凯申总统的仿台湾邮票,也增加了几分民国味道。

#第二站:中山大学

坐地铁坐到中大站,走不了多远便可来到中山大学,一直想去见识一下中山大学的牌坊,那只在照片上见过的牌坊,以为会是中大的正门,按着地图走到了中大正门却也只见到了一个简陋的门,上写着中山大学几个大字,于是网上搜索,才知道正门是南门,有牌坊的是北门。又在中大内看到标识,南门北门之间是一条笔直的马路,于是沿着这马路边走边逛。

中山大学正门

我对中大的印象很好,其一是它的环境优美,的确很美,总让我觉得「这才是大学」。绿化得很好,还有很多老树,可见学校的历史。建筑也不似今天的现代建筑,仍有几分沧桑之感;其二是中大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孙文元素,是它的校名,校训,是他的建筑命名,马路命名(至今还记得那条横贯南北的主路叫做逸仙路),是永芳堂前的十八铜人。是临近北门的孙中山雕像;其三是中大的浪漫,走在中大路上,看到一对情侣正在拍摄外景婚纱照,我心中却在想象这背后的故事,猜想这对情侣说不定就是在中大认识并一直保持关系到现在的,中大或许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这样想着,对中大的好感大增。而对比之中,也略微惆怅自己没有考入一个那样的学校,没有过那样的浪漫。但,路还是要走的,于是继续前行,来到北门。

中山大学校园

终于来到了北门,一切似乎都在情理之中。见到了那个我想见到的牌坊,白色的牌坊,上写「国立中山大学」几个大字,也将我的思绪牵回到了高三,高三那年有一次班主任开班会,便是找出了全国最好的十几所大学的资料,这些资料很是简单,一个大门的图片配上简单的两三行字。他的目的是让我们有动力来学习,而我却只顾着看这些大门了,印象最深的还是武汉大学的校门和中山大学的校门。然而,虽是印象深刻,却从来也不敢奢望能够进入那样的学府。如今,真的来了,却也是游客的身份。大概当时,看到牌坊的时候,就是那样的心情。但是总不该惆怅吧,于是心想,毕竟我还来到这里,便拍照留念,稍作停留。期间,还帮助几个游客拍照,同样也是站在牌坊前,微笑,游客年纪不大,和我上下几岁,猜想,大概当年也是有过中大情节的。

中山大学牌坊

牌坊旁边便是码头,可见珠江风光,当年中大选址也真是好。于是乘船而上,游览珠江。

坐船

#第三站: 北京路

书店

我在广州呆了两天,北京路是我在广州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住,在这里逛街,在这里吃饭,留下了还算不错的回忆。

住的地方是七天在北京路的二店,当时的考虑是夜游珠江,距离天字码头非常之近。到了酒店附近,才发现酒店附近环境很差,索性酒店内部环境还不错。晚上游览北京路风光,从并不繁华的街道走到商业气息十足的北京路步行街,从马路两旁是电焊店,五金店到马路对面是服装商品,各色小吃。我很喜欢那种逐渐过渡的感觉,让人回味。

走在北京路上,和朋友扯淡,说广州的北京路,就是上海的南京路,深圳的老街,就是北京的王府井,朋友恰好也去过西安,跟我讲,那就还是西安的回民街咯,我点点头。北京路的确如此,整条街道,各种吃喝玩乐,而且价格都并不算贵,然而我与朋友也并没有买啥衣服鞋子之类,只是偶尔嘴馋了,买杯奶茶,买碗汤水。

北京路上有家很文艺范的书店,进去之后,扫了一个遍,店里一楼所列的畅想书绝大部分都听说过,好几本倒好读过呢!朋友并不打算买书,却看中了书店里面的画有广州地标的明信片,起先犹豫不决,觉得价格略贵,后来我告诉他,明信片虽说到哪里都能买,淘宝上面甚至更便宜,但是这东西,往往要的就是此时此地此种心情。被我这么一忽悠,朋友后来又专门跑回那家书店买了一盒明信片,当然,我还是没有买。

书店

那天下着雨,我们打着伞,走在北京路上,街上行人并不算多,但也不算稀少。在这样的雨夜里,夜游广州,也是别有趣味。

雨中北京路

两天里,在北京路附近吃了三顿饭,两顿是广东风味,一顿则是兰州拉面馆的红烧牛肉面。说起那顿红烧牛肉面倒还有点故事,第一天从中大感到酒店,在酒店修整了一个小时,便出来找饭吃,没出酒店多久,朋友看见个拉面馆,说,这里有家拉面馆。我毫不犹豫地说,拉面有啥好吃的。后来觉得这样说话多少有点冒失,又找补了句,要不咱就吃拉面了?他爽快地说,好啊!! 于是,好吧,我去,来到广州吃了顿拉面馆的红烧牛肉面。后来走在北京路上,看见北京路两旁随处可见的美食,还跟朋友喷,怪你没沉住气吧,现在肚子这么饱,还怎么吃其他的?不过,晚上从广州塔回来之后,又在北京路上吃了个鱼饺面,倒还是味道不错的。

广州路小吃

#第四站:广州塔

早先有几个同学已经去过广州塔,并在朋友圈晒过一把,我因此反倒有了很多抵触的情绪,觉得来广州就要去别人没去的地方,然而同游的朋友执意要见识一把小蛮腰,我也不想违背,况且游过北京路之后时间还早,就又坐地铁去广州塔了。

来到广州塔,依然下着雨。出了地铁便能够看到广州塔就在头上。于是打着雨伞,仰着头看天上的广州塔塔顶,雨水又将自己的眼睛迷到,又擦掉雨水,抬头仰望。

或许是之前对广州塔的坏印象,让我还是喜欢不上来头上这建筑,觉得它妖娆地太假了。这小蛮腰并不可爱,倒让人觉得不舒服。朋友却很喜欢,忙着自拍,即便是头上有一把雨伞,也没有浇灭他的热情。

然而这是我

广州塔不远有个码头,不得不说广州毗邻珠江实在是得天独厚。于是沿着广州塔珠江岸边行走,也算是夜游珠江了。从这岸边望向那边,可以分明地看清楚写着IFC字样的摩天大楼,试着根据这样的缩写猜了一下,大概是International fiance center 即国际金融中心了。后来走在广州市内,看到宣传广告,便证实了我的猜想,心里暗自叫着自己好生机智。珠江上几艘游船缓慢地游动,游船灯光璀璨,据说夜游珠江的船票票价几十元到百元以上不等,还有包括情侣游等套餐,也是花样不穷。游船缓慢移动,前面便是一座大桥,之前查看旅游攻略,知道跨过珠江的有座海珠大桥,也知道那就在北京路附近,于是看到那闪闪发光的大桥,便很自然地想到是海珠大桥了,朋友并不确信,手机上简单搜索之后告诉我,此桥名叫猎德大桥,于是也只好承认自己的错误了。

渣手机相机

广州塔看过了,便打算回去。来到广州塔的门票收费站附近,才知道一个小小的广州塔,登塔的价格也并不便宜,又让我对这座小蛮腰好感减了三分,广州塔正门前边有个蜡像馆,看样子倒还蛮有趣,只是仍然觉得票价略贵,并没有进去。

蜡像馆

#第五站:海珠大桥

海珠桥

前面已经提到过,我把猎德大桥误认作海珠大桥了。结果广州之行的第二天,我终于还是来到了这里。最初想要来看这座大桥,仅仅是因为在旅游攻略上有不少网友推荐,然而总觉得一座大桥并没有好逛的。结果,来到海珠大桥,还是改变了我的想法的。

自拍

其实海珠大桥,无论是长度还是建筑风格,可能都不算很有特点,但是他的特点是很有故事。。而且,海珠桥的故事刻成了石碑供人浏览。海珠桥由美国人设计建造,又在中日战争中被毁,在国民党撤退时完全被毁,在建国之后几度扩建,直至今日繁华,一座桥,还是承载了很多历史的。
海珠桥上碑

从海珠桥往珠江边上望去,可以一眼望见天字码头,即使你和我一样是个近视眼也没有关系。当时因为知道石室圣心大教堂就在桥附近,从桥上望过去,看见一处尖顶的建筑,还以为就是那教堂,然而却也不是,只是空欢喜了一场。

#第六站:石室圣心大教堂

虽然不是个基督徒,但是总还是对这样的宗教建筑有些兴趣,于是就来到了石室圣心大教堂。沿着一德路一直走,便可来到大教堂。只是因为疏忽,去教堂的时候,偏偏赶上教堂中午休息,大门紧锁,遗憾之余,也只好在大门之外,照两张相片,离开了。

关门的大教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并没有去,但是这个一德路我倒觉得有些趣味。走在一德路上,一股年味扑面而来。路上灯笼挂着,彩旗飘着。马路两侧商铺卖的是瓜果梨桃,干货海货,真可谓一应俱全,把我这个吃货的馋虫都勾起了,抵制不住诱惑,只买了一包鸡蛋仔来吃,却发现味道一般。沿一德路走下去,就到了一德路地铁站,于是顺势而下,来到下一站。

#第七站:孙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本来不在此次广州之行的计划之列,毕竟之前已然去过黄埔军校,中山大学这样的具有浓厚中山元素的景点,但是因为此次广州之行,正事是要去大学毕业生信息采集中心,而那里离中山纪念堂非常之近,不去得话,倒觉得说不过去了。

中山纪念堂就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旁边,当时见到这样的位置设置,就跟朋友讲,广州还是很开明的嘛,这个地铁站叫做纪念堂站而不是叫做省政府站。只是我刚刚说完这个话没几分钟,因为见到了省政府,看到省政府朴素庄严,便拿出手机,准备对着大门拍照。然而只是刚刚把手机举起来,就听见大门口立着的警卫向我大声吆喝,干嘛,去!我吓得只好离开了,可怜我这个人民被当作间谍一般看待,然而你哪里见过我这样明目张胆的间谍,只好套用最近很流行的那句话,赵家连看都看不得了。

来到中山纪念堂,先进了院子。院子里面有孙中山反腐败的故事,好像是借作古的孙中山来提醒今日之人,看了几条,印象很深的有个展板上的大概内容是,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之后,他村子里的同乡华侨去找他,想要求个一官半职,然而却被孙中山委婉地拒绝了。这件事情,后来被那位华侨写在遗书上面,展板上便配了他的遗书照片。

中山纪念堂票价十元,学生票半价,只需要五元。我和朋友买了两张票进入中山纪念堂里面。里面倒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个类似大剧院的结构,一楼的两侧有关于孙中山的相关介绍,也大致地看了看。印象很深的是,孙中山蒙难那部分,倒让我觉得孙中山更像是个耶稣那样的人物了。

孙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舞台前,有总理遗嘱。也就是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出处。认真的看了全文,确实能够感受几分中山先生对待革命的志诚!看到这遗书,不免又跟朋友夸耀自己学识渊博,说这遗书是当年汪精卫所写,孙中山临终之前,身边亲近之人就是汪精卫了,汪精卫别看是个大汉奸,也是个大才子,那毛笔字写得也是没谁了。后来又看纪念堂内的展板,才知道原来当年,连战来访大陆的时候,也曾经专门来到过此地,还曾经与那遗嘱合影。
纪念堂内景

#第八站:陈家祠
陈家祠外

我对陈家祠的印象非常好, 可能也是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吧。陈家祠票价仍然不贵,只有每人十元,学生票价五元。我们在里面完了两个小时,想来也是赚翻了。

走进陈家祠,没过多久,就看到有个导游带着一帮游客,于是假装成他们一伙的,听导游的免费解说,不得不说,有了导游确实更容易看出一些门道。导游讲解了陈家祠前的石狮子如何区分公母,讲解了陈家祠内部院落的三进六院的说法,导游讲解了这雕砌,导游讲解了陈家祠如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存下来,倒还真是蛮专业的。这导游讲解了十分钟左右,然后说了句,20分钟后咱们在这里集合,当时我在暗自庆幸,看来报团旅游确实是不自由啊。一个陈家祠,他们只给了半个小时时间游玩,相比之下,我们则在这里玩了2个小时。

陈家祠让我对之前中国的宗祠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宗祠文化实际上是构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同族的后人来到祠堂祭拜,感受祖先的荣光,以此受到激励,后人们在进入仕途之后,又很自然地回馈宗祠,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留在宗祠之内,得到新的后人们的拜祭。宗祠成了团结整个家族的纽带,成了积极向上的源泉。不过,文化大革命把这一切切断了,索性还有丝连着。
陈家祠内文物

在陈家祠还遇到一个老外中国通,当时是在陈家祠的后院里,看见那个女老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一块碑,她离开那块碑之后,我对朋友讲,那老外看了那么久,真的能看懂吗。因为碑上只了两个英文单词,telling story,汉语的话是说书,旁边就是说书人的雕像。然而,没过多久,我就被打脸了,老外请求一个年轻人拿她的索尼相机拍照,然而年轻人并不会用这相机,老外走过来,教年轻人用这相机,我们听老外说话,竟然说的是普通话,还十分标准。我朋友更是积极,本着帮助国际友人的心情,主动接过相机,和老外用普通话交流了几句,是的,普通话。然后,替老外拍照。拍照结束,我们又注意过老外两次,她手里拿着本书,不知道在看什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很可爱嘛!

朋友帮老外照相

#第九站:沙面
shamian
沙面在黄沙地铁站附近,并没有多远。

来沙面之前,就看过网上的图片和相关介绍,但是来到沙面之后,略显失望。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建筑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街道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静,倒让我觉得这里不过是个高档小区罢了。因为下着小雨,刮着小风,反而觉得有一股阴气。

沙面是当年的广州租界,或者说是「华人与狗禁止入内」的地方。一百多年以前,华人不能入内,一百年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走进去了。然而,却发现,不过如此。因为是当年的租借,所以广州还延续着当年的传统,一些对外机构仍然在此地办公。这里的建筑大都是欧式风格,看多了,倒也没啥意思,如果能够在里面住上一两晚,或许能够改变我对它的印象。

在沙面想找个拉面馆就更难了。游沙面的时候正是饭点,于是跑到711里面要了两碗车仔面,当然是每个人一碗喽,倒觉得还算不错。说到711便利店,不得不说,感觉广州相比于深圳来说,711的数量更多。在广州所到之处总是能够看到711便利店,地铁站内更是普遍,相比之下,深圳则只是某些地铁站,某些繁华地带有711了。猜想的话,毕竟深圳也算是华润的大本营了,华润万家的便利店也很普遍,更有竞争力吧。

#实际行程
第一天
7:30-8:20公交 早饭
8:20-9:00 深圳大学西门附近
9:00-10:30 大巴 到华师地铁站
10:30-11:30华师到大学城北地铁
11:30-12:00优步 黄埔军校
12:00-2:00黄埔军校
2:00-2:20黄埔码头到某码头到万盛围到中大
2:20-3:30 中山大学 午饭
3:40-4:20 中大码头到天字码头
4:40-6:00 七天酒店休息 晚饭
6:20—8:30 北京路
8:40-9:10 地铁去广州塔
9:10-10:00广州塔
10:00-10:30回北京路
10:30-11:00北京路夜宵
第二天
10:30起床
11:00—11:30北京路潮州饭
11:30-12:00海珠广场
12:00-12:20海珠大桥
12:20-1:00 石室圣心大教堂 未进入
1:00-1:30 去新华社信息采集
1:30-2:20信息采集
2:30-3:20 孙中山纪念堂
3:40-5:30陈家祠
5:40-7:00沙面 晚饭
7:00-7:30去公园前退羊城通 没退成 711
7:30-8:00去广州站 发现去南站最终到住处更近
8:00-8:40去广州南站
8:40—9:26等高铁
9:26-10:00高铁
10:00-10:30深圳北到兴东
10:30—11:00 打的回住处。

#总结:

整个广州之行,历时两天。之前做了很多计划,但还是有很多计划之外的事情发生,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和意外。惊喜呢是,没有预料到的猎德大桥,没有想到的一德路风光,而意外呢,则是中午闭馆的石室圣心大教堂,是晚上七点之后不能退卡的羊城通,是需要从广州南站会深圳才是最佳的回程选择。这些意外和惊喜虽然是计划之外,却给了我这次广州之行更多的故事。

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广州这座城市,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形象和素质。短短两天,我很喜欢广州,虽然天公不作美,让我在雨中游了大部分景点,但还是好开心。希望,有机会,再来广州吧!

2016.1.14 生日

(1)
和斌哥一起去剪头发,剪头之前,又先陪他去修了鞋,于是就在城中村的修鞋铺,斌哥问我,谁是你最佩服的人,我想了想,第一反应是父亲,然而却只是说这个问题没有想过,于是又把问题抛给他,问他自己的情况。他告诉我,他最佩服的是他老妈,然后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他老妈的故事,他老妈十几年前出了车祸,于是半身瘫了,只能坐在轮椅上移动,然而即便是成了残疾人,他老妈也是很坚强的,照样每天做饭,刷碗,扫地,整理房间,我不时附和。后来我说听你的描述,你母亲一定很坚强,很要强,他于是告诉我说,我老妈刚出车祸那会儿也想不开,昏迷之中,听到我们三个子女在她的床前喊她妈,她觉得为了我们她也要好好活下来。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如果不是亲耳所听,我会以为这是感动xx上的故事,然而它就在我们身边。

(2)
C君找我聊天,以为会批评一通的,于是还没说几句,先极力反驳,于是C说我太过较真,但声势降下,开始委婉地指出我的不是,于是我也唯唯诺诺,连连称是。不时会反驳两句,却又落的个较真的名,于是又只好连连称是。前面多少有点尴尬,但好在话到后面,渐渐平和了。他说,三五年后你们不要说带你们实习的那个家伙是个什么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说,肯定不会的,当然不会,我很是感激。事实也是这样的,我在谈话中说,谈话的后半段,发现对方真的是设身处地地为我们好,甚至帮着我考虑是否应当选择考研,如果不考研的话,如果希望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应该做怎样的努力,应该怎样的选择,这样的谈话感觉倒是我所需要的。

(3)
四个月没有打篮球,结果是四个月以后的一个晚上,去一个没有光照的篮球场打篮球,只有四个人,结果却是在这场篮球对抗中伤了眉头,对方横向移动,而我则去拦他,头碰头造成的,事后,那哥们儿一个劲地表示自责,然而却并没有用啊,我流着血,用手擦拭,赶紧去找了个药店买了点双氧水等消毒,钱也是那哥们掏的,我事后也没有找他还钱,心中倒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了 。

回到公司,擦过药水之后,好多了。然而回宿舍的路上,那个哥们,也就是GC一本正经地和我讲,说我学习不认真,说要多问问题,说我不擅长表达,最让我不爽的是他听宿舍其他人说我在宿舍很少说话。让我多跟别人交流,我于是又只好再一次审视自己。我于是只好讲,我现在的性格和脾气,一定是我现在最舒服的状态,如果我出了问题,我会自己调整的,当然调整的过程并不容易。说过这些话以后,我们分别,却总是不能放下他的话,包括他在内,还有前不久C君也找过我谈话,也是多少批评我,而我,并不愿意轻易改变,或者说,我还是宁愿坚持自己的个性,如果要碰壁的话,我也注定要碰壁。我并非与公司里所有人都关系冷淡,就像我最近在这些篇博文中所提到的,我和L哥关系很好,我们经常一起聊天,尽管他有时候会很偏执,不过也能理解。反倒是宿舍里其他几位,我并不太爱,的确如此,和他们交流,因为这交流本身就是肤浅的,本身就带着很多的虚伪,我也在考虑这社交是否值得,因为能不能留在这家公司还不确定,当然,多一个朋友总是好的,可是有些人,你的确知道,从你们见面说话的那一天起,你们就很难成为要好的朋友。我很难和那个最早见到的同事要好,我觉得他太不光明磊落,背后的小算盘太多。我很难和那个四十岁的女同事要好,尽管宿舍其他人都把她当大姐姐看待,我却觉得一个女人四十岁了还嗲嗲的难以接受,还去健身房,还各种发朋友圈太过少女心。我很难和那个C君要好,觉得他同样心机很深,不知道他嘴里的哪几句话真哪几句话假,反复无常,一会严肃一会活泼,活泼的那个倒像是为了社交装出来的。

当我写完我对其他几人不满的这几行字,我告诉自己,我宽容地对待他们,我就像对待学校里很多同学那样,敬而远之,这样不是很好么。我并不是一味地讨厌嘛,我相信求同存异啊!而我,也渐渐觉得,除了同学之外,同事之间的交情,如果没有真正一起做过一些事情,只是停留在吃喝上,无非是酒肉朋友,很难交心。而交心这个词,可能在所谓社会人这里,那里,倍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