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
- 硬件角度
- 网络安全角度
- 后端角度
- 前端角度
科普,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复杂的原理。
硬件角度
- 输入到识别
每次输入的过程,都是硬件之间交互的过,是键盘与显示终端交互的过程。如果有外接键盘的话,情况会更加复杂一些。外接键盘,又分为有线键盘和蓝牙无线键盘等。具体来说,无论是有线键盘,还是蓝牙键盘,都需要在电脑上安装驱动程序,让计算机能够识别到这个键盘的存在。只是说蓝牙键盘,这个设备并没有直接与计算机产生联系,而是通过另一种网络来传递信号。这个时候,传递的速度,可能赶不上有线键盘那么快。
键盘的输入,是电信号。电信号需要转化成数字信号,才能够最终被计算机识别,再呈现在显示屏上面。以前我们说,计算机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其中,显示器,键盘,鼠标都是外部设备,只有主机才是核心设备。主机又可以细分为CPU,硬盘,显卡,内存,散热器等等。我们键盘输入,最后文字显示在显示器上面的过程,其实是包含了主机计算的过程,由键盘先到主机,再到显示器。
输入结束之后,接下来,如果我们按下了回车键,这个时候,就又与前端知识相关联了。
浏览器
浏览器是个啥,浏览器是一个电脑应用程序,它的作用就是展示网页。网页,也就是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我们按照约定,这个约定就是这门语言,HTML,这个约定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书写,才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布局,排版。网页作为一个载体,需要承载的内容会非常多,非常全面,它需要支持文字,视频,音频等众多媒体形式,这也就决定了浏览器需要支持这些内容的展示。于是,如果你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如果你的电脑上没有安装视频播放器或者图片预览器,那么随便找一个MP4格式的视频,或者一jpeg格式的图片,直接将他们拖动到浏览器中,都是能够播放或查看的。注意,我这里特别强调了视频或图片的格式,并不是所有的视频格式的视频都能够在浏览器上面播放,浏览器并不是专业的视频播放器,它还要好多其他的重要任务,因此它只约定播放某些特定格式的视频资源。
当我们按下回车键的时候,浏览器就认为你的输入已经完成,可以跳转到输入的网址了。
一旦建立起了通信,这个时候,服务端得到了客户端的请求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的其实是域名,而服务器真正认识的是ip地址,这里就有一个DNS的过程了。所谓的DNS,就是domain name system。我在写到这里的时候,以为是domain name service,只是一个服务,而不是一个系统了。因为DNS确实也只是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把域名解析为ip地址。
浏览器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在此过程之中?
一、浏览器解析域名一般包含以下步骤。
1.浏览器查询自身的DNS缓存。没找到继续。
2.浏览器向本机查询域名对应ip地址。windows操作系统的域名和IP的映射关系存在host文件中。没找到继续。
3.本机向本地的DNS服务器请求解析。本地的服务器一般指公司,学校或者运营商的DNS。没找到继续。
4.本地的DNS服务器向根服务器发起解析请求,返回顶级国际域名服务器解析地址。继续。
5.本地的DNS服务器向顶级域名服务器地址请求解析,返回域名服务商的解析地址。继续。
6.本地的DNS服务器向域名服务商请求解析,得到对应的ip,告知浏览器。
本地域名服务器 (本地DNS) 是什么鬼?我们通过网络属性看一看↓↓↓
通过DNS的过程,找到ip地址。
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是相对的,客户端当然想去找到一个ip地址,但是服务端也当然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让客户端访问速度最快的ip给到客户端。现在很多大型网站,都有很多的ip地址。把访问最快的ip给到客户端当然最好。
DNSPod 是一款免费智能DNS产品。DNSPod 可以为同时有电信、网通、教育网服务器的网站提供智能的解析,让电信用户访问电信的服务器,网通的用户访问网通的服务器,达到互联互通的效果。能够让使用 双线路或拥有多镜像的网站站长轻松实现智能DNS解析,让用户仅用单域名即可访问到最快速的镜像。
这个问题,也跟国情有关系,我国的网络情况,再我天朝,各个运营商控制的网络之间进行通信,往往速度会差很多。单个运营商网络内部的通信,才能够保证速度。因此,如果我们留心发现,也能够看到在一些资源下载网站,时至今日还会在下载的位置提供多个下载按钮,每一个按钮对应一条线路,也就对应了一个下载服务器,其原因,也是想优化用户的体验。然而,其实说起来,大部分用户都是小白,他们可能也就随便找条线路下载罢了。
总之,DNS的过程是双向的,客户端在努力去找到访问最好的服务端线路,服务端也想提供一条最好的线路给客户端 。
现在DNS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已经能够根据地址栏上输入的www.google.com 去找到它的真实ip地址了。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小问题,假如我们输入的是http://www.google.com ,那么如果是在chrome最新版浏览器(version 76)上,会优先去寻找它的https站点,从地址栏上可以看到这些变化,地址栏上去掉了http://www.这部分内容,在google.com前面加了一把锁,指示这时候已经用上了https。
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一下,
https有证书。
http 默认监听80端口
https 默认监听443端口。在http下加入了ssl层,https的安全基础是https。
如果攻击者截取了web浏览器和网站服务器之间的传输报文,就可以直接读懂其中的信息。
https的缺点:
https证书需要钱,https连接缓存不如http高效,会增加数据开销和功耗。https握手阶段比较费时,会使页面加载时间延长,会更耗电。
为什么说https更加安全呢,普通的架构在http协议之上的网站,他是可以通过运营商劫持来给网站注入内容的,运营商或者其他人也是可以直接来得到你的访问的具体内容。如果你在这个网站有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很有可能会泄漏。但是https的话,是不存在运营商挟持的问题的。整个数据的传输过程,只有你和站点才有密钥。
像chrome这样的浏览器,在推动着web安全的发展,之前也是chrome最早将非https的站点,标记为不安全的。这样看来,https是大势所趋。
有了https,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报文非明文传输,而是在传输过程中经过了一层加密。
请求
好了,好了,现在双方已经建立起了桥梁,可以互相通信了。
随着网络情况越来越好,浏览器上出现的空白页非常短,随即就展示了谷歌的网站首页。那么浏览器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牵扯到了另外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种种的协议和标准之上的。到我们现在要谈论的这个话题上,用到了TCP/IP 协议,这个协议规定了两台计算机之间如何通信。下面具体来说一说,所谓的TCP/IP协议,分为两部分,TCP协议规定了中间过程的实现,IP协议规定了怎样找到对方,给对方发送信息。
知道了这些,就可以详细点来解答我们的问题了。首先,当你在浏览器上完成输入,敲击回车键的时候,随即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就向服务端发送了一条请求,希望能够得到谷歌首页的网页响应。
对于新同学来讲,可能又懵逼了。这些客户端,服务端又是啥。毫无疑问,这也是计算机科学里面的术语。他们都描述了计算机的状态,如果换到我们经常使用的场景来看,如果你玩《和平精英》这样的游戏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每一台手机都是客户端,相对应的,在腾讯那里,也将会有数不清的服务端机器,也就是服务器来做支撑,确保我们的游戏体验顺畅。客户端和服务端就像是它们各自的名字所描述的那样,一个负责服务他人,一个负责享受服务。其实有点像是你去餐馆吃饭,点菜的过程,就是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的过程,服务端当然也会有应答,也会最终上来一大桌美食。
切回到我们说的实际工作,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要进行通信,服务端才能够将信息发送给客户端。然而,客户端与服务端又不能是简单通信,需要进行三次握手,这是一个授信的过程,目的就是确保我信任你。
七层的协议。那么又在第几层呢?又经历了三次握手,最后才终于建立了联系。
TCP协议,
返回内容
报文的内容是怎样的呢?
请求头,请求的body
HTTP Request
HTTP 的请求报文分为三个部分 请求行、请求头和请求体。
其中请求头说的是请求的基本信息,请求体说的是携带的大量信息。请求行
具体的可以参见这篇文章: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6689767
有请求,当然也要有响应。
响应也是如是一样,分为响应头,响应体。
在响应头,又有很多常规的字段,来说明一些常规事情,比如响应状态,status 200 ok等等。为什么要设计成响应头和响应体这样的区分开来的响应结构呢?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调用来看,如果我们有一个接口,一般来说,我们会把结构的返回值,放到响应体中,而把其他的信息放到响应头之中,有个响应头,我们可以鉴权,可以判断响应是否正常,而把这两部分分开有助于我们代码的书写。
回传部分
这里涉及到一些网页基础知识。前面其实已经简单介绍了浏览器,接下来就说一说网页,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看到的网页,已经远比20年前要更加复杂了,这种复杂度,从表面上看来,体现在网页更加酷炫,现代化,而从更深层次来看,则体现了网页前端技术的变革。然而,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再拓展到前端技术变革的话题,我想说的是,无论技术如何变革,网页这个诞生三十年左右的事物,也始终是核心是由三部分组成。即HTML,JS,CSS,这三部分是网页技术的核心。
一般来说,每一个网页,就是一个html页面。HTML是基本,JS和CSS只不过是潜入在HTML页面内部而已,只不过相比于其他的潜入资源,比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用于作为内容来进行展示,JS和CSS的作用并不是作为内容,而是辅助内容去进行展示,甚至是进行交互。(展示还只是UI层面,交互就是UE层面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探寻,网页技术的历史,很有意思。网页(HTML)的发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根据维基百科:
HTML规范虽然规定了网页中的标题、段落应该使用的标签,但是没有涉及这些内容应该以何种样式(比如大小、位置、间距、缩进等属性)呈现在浏览器中。从1990年代初HTML被发明开始,样式表就以各种形式出现了。不同的浏览器结合了它们各自的样式语言,读者(也就是浏览网页的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样式语言来调节网页的显示方式。一开始样式表是给读者用的,最初的HTML版本只含有很少的显示属性,读者来决定网页应该怎样被显示。
1993年,Robert Raisch提出了一种名为“RRP”的样式规则建议。但这个RRP只允许网页使用1个样式表,不像现在的CSS能支持同时加载多个。不久后出现的Mosaic浏览器就采用增加新种类的HTML标签实现样式的表达,以满足设计师的要求,这也与现在的CSS设计原则不符。随着HTML自带的样式功能的增加,外来定义样式的语言逐渐减弱了。1993年发布的这个Mosaic浏览器是第一款用户界面,并支持书签、图标按钮和图片显示。[8]之前的浏览器都是纯文字浏览器。即使在今天,只使用操作系统命令行自带的Telnet命令,也可以查看网页的源代码。[9]
后来,台湾人魏培源开发的ViolaWWW浏览器使用了一种规则具有层次嵌套性的样式表,并第1个支持通过<link>
标签引用外部样式表。FOSI最早支持以相对尺寸值来表示字体大小。函数式风格的DSSSL语言支持在样式表中进行定义变量、继承变量、定义函数等功能,但是语法复杂。1994年,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在欧美众多高能物理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下,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万维网联盟(W3C),其职责是提供网络标准化建议。[10]1994年,Håkon W Lie提出层叠HTML样式表(Cascading HTML Style Sheets,CHSS)。CHSS既支持用户自定义样式表,也支持网页作者样式表,而且可以满足不同规则以百分比的方式组合使用。它的权重规则计算方式不够直观,当不同规则混合时会得到什么实际效果并不容易从代码中看出。1996年,出现了与CSS语法很像的表现指明语言(Presentation Specification Language,简称”PSL 96”)。PSL 96除表达样式外,也支持条件判断等功能,还可根据对浏览器信息的判断来使用不同的样式,但未获得青睐。
其实可以看出来,如果简单地去认为,CSS是实现UI层面地内容,JS是实现UE层面的内容,那么也就不难理解,这三者的诞生顺序了。当然是先要有基础的HTML,先要能够展示内容,无论美丑,之后是一个视觉上UI层面的提升,最后才是UE层面的完善(JS语言在1996年发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看一下《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这本书的前几章,就是在介绍网页技术的历史,还是蛮有趣的。
回来说,网页,遍历,渲染,浏览器的工作,最后呈现出来页面的内容。
现在,我们想想,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么多的工作了。